高校师德建设的内涵

二、高校师德建设的内涵

高校师德是以校园为地理环境,以社会道德文化为背景,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形成的高校教师应遵循的道德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它既包括社会道德观念、现实生活准则、人际伦理与人际关系,也包括促进个体道德完善和道德行为养成,还包括反映阶级道德和民族道德的传统教育。高校道德建设影响和制约教师道德发展,高校道德内涵是高校经验、传统、风气和习惯的结晶。一般来讲,建校历史悠久的高校,会培养大量优秀的人才,同时积累和丰富经验,形成自己高校的特色。这是影响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因素。高校道德内涵是高校高层管理者办学思想理念的体现。高校道德文化的形成受到高层管理者的影响最大。高层管理者的价值观念、思想宗旨和精神风貌是高校的风范和榜样。通过各种渠道,高层管理者将自己的思想理念灌输和融入到高校全体师生的精神当中,形成不同于其他高校的教育文化理念。中国高校进行师德建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一)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的指导思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产生于一百多年前的马克思主义呢?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作为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始终与时代同行,不断吸收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知识建构,借鉴融合各种优秀思想的文化成果,在继承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结合,形成了一系列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变成一个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的国家,向世界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历史和事实告诉我们,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和观点来正确认识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又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提出了很多具有启发性的论断。他不仅领导我们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积累了在中国这样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的第三世界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毛泽东思想包含了很多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具有普遍意义。毛泽东追求和倡导的中华民族以独立自主的姿态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理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等,依然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激励和指导我们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大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这棵大树上的分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理论基础。

(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理想社会,是人类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在阶级社会中,个人的奋斗和生活目标一定会和社会阶级利益相联系。理想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奋斗前进的动力。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信仰追求,就会失去凝聚力。

实现共产主义是人民的共同愿望。这个愿望并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当代社会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理想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既鼓舞人心又令人振奋,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衷心愿望,更是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

共同理想需要社会每个成员参与并为之奋斗,是个人理想的升华和积累,反映和代表人民的共同愿望,依靠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来实现。将个人命运和国家未来紧密结合在一起,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立志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在实现共同理想的同时,体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实现个体的理想追求。

(三)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不断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包含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两个方面的内容,把握这两种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融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社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时代精神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的潮流,是被全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崭新的精神风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必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使全体中国人民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四)公民道德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新世纪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了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47]高校教育就是要将结合实际立德树人具体化为学生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

爱国守法。当代大学生一定要了解中国的近现代史,才能深刻地意识到爱国主义的重要性,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同时,引导大学生遵纪守法,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做守法公民。

明礼诚信。大学生要懂得文明礼貌,不断提升自我的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在公共场合体现大学生应有的道德水平和文化层次。随着政治经济的全球化,每一个大学生都会有面对国际环境的机会,保持良好的个人形象,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更是国家、民族的形象,将文明礼貌外化为个人形象,无形中提升了个人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48],高校承担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着力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旗帜鲜明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团结友善。合作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培养的一种能力,学会与他人相处,懂得求同存异。环顾古今,集体智慧所凝聚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自我的能力,发挥其正面的意义,同时也能将团队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尊重他人,合作共享是社会未来发展的趋势,也是大学生理应具备的能力。

勤俭自强。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意识,懂得自律、勤俭节约、洁身自好,坚决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劳动带来的快乐,珍惜生活的来之不易。

敬业奉献。大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培养求真务实的职业精神,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为时代需要的专业人才,懂得这才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敬业奉献精神也是时代的必需,大学生要有社会责任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道德水平。

(五)社会主义法治教育

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上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坚持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发挥好法律的规范作用,必须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只有那些合乎道德、具有深厚道德基础的法律才能为更多人所自觉遵行。另一方面,法律是道德的保障,可以通过强制性规范人们的行为、惩罚违法行为来引领道德风尚。将一些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使法律法规更多体现道德理念和人文关怀,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来强化道德作用,确保道德底线,推动全社会道德素质提升。

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必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再多再好的法律,必须转化为人们内心自觉才能真正为人们所遵行。没有道德滋养,法治文化就缺乏源头活水,法律事实就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在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为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