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师德建设的核心
(一)从思想道德的角度,确立尊师重道在师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自古教师就担当着传授知识的责任,不仅自己要有渊博的知识,同时,也要身怀相当的才干和能力。中国传统教育理论中,尊师颇受人们的重视。比如,对于人性善恶的争论,有人说“人本性恶”,人的天性受恶的主导,个人的良好品德依赖于后天的培养,如果没有良师的悉心指导,在个人的成长中将受到恶的主导,表现出自私、贪婪;相反,如果能受到良师益友的循循善诱,将会在人性方面展现出善的一面。可以说,人性的善恶表现与是否有师道的指引有直接的关系,从侧面也能够反映出对师德的尊重可以体现社会文明的程度。在当今教育发展的进程中,教育的方向如何,也是现代教育体制改革中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从自我发展的角度,规范个人综合素质
“尊重教师是尊重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具体体现。”从中可以看出,教育体系中教师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既然受到全社会的关注,自然对教师自身的要求会更加严格。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重在师德建设,如何加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以制度的建立约束道德考核,使教师的道德水平作为考核教师的各方面的评价依据,比如职称评审、年度考核、职务晋升等;另一方面,加强教师自身道德水平,完善师德理论学习,比如定期组织思想政治教育讲座,加强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还可以聘请专业的心理医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从思想上,让每个教师都意识到,师德教育活动将是长期的工作,内容应翔实而细致。面对数量逐步庞大的受教育群体,教师不仅教学任务、科研任务更加繁重,对于其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个人素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三)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提高教师科研水平
教师队伍的水平包括教学水平、科研水平,教师水平的高低决定了高校的层次,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造就了高水平的大学和高质量的教育。高校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才能提升高校的整体教育层次。在高校人事体制设置中,新增加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科室,目的是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纳入专门的服务范畴。如何引进具有高层次有水平的人才,如何在后续工作中保障他们的利益,如何提高他们在团队建设中的作用,都将是崭新的议题。通过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科研层次,都是提升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在人才引进过程中,提升高校自身的科研平台必不可少,同时提供大量团队建设的科研经费、实验室设备配置以及人员配置,以吸引高水平人才,促使他们愿意在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中发挥真正的领军作用。大力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也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
随着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对于对自身有更高学历需求的教师以及必须提升自身学历的教师,需要加以鼓励,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加入到学习中去。一方面,高校可以借此契机,满足教师的自我需求,提升他们的科研水平和学历层次;另一方面,可以节约投入成本,将经费投入到学校硬件设施建设中去。对于经验丰富、学历已经满足需要的教师,可以运用对外教学的机会,开拓视野,充实知识结构,接触前沿学科知识。将这些潜在的资源培养成为能够独立担当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合理构建中青年教师人才梯队,提升教师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从体制建设的角度,注重考核评价体系建设
高校体制改革进程中,考核评价体系建设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基础性举措,是教师队伍素质建设的必要手段。正确评价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有效的评价体系能够促进教师的教学活动,使教师的工作业绩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也有利于主管部门了解教师的实际教学、科研水平,为决策部门提供真实客观的数据,从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科学评价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目的是建设一支有水平、有理想、有道德的高校教师队伍,他们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工作、人才培养工作、科技产出任务等,复杂而艰巨的特性决定了高校教师必须具有专业的职业素质。高校教师的考核管理工作,就是要根据教师自身的行业特色和职业素质,加强管理,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和职业修养,以适应高校体制改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