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文素养

二、人文素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它的职业功能要求它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教育品位,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还需要完成培养人的任务。从教育的对象看,学生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质,教师只有从更深入的角度去理解和了解他们,才能在挖掘学生潜能的同时尊重他们。

(一)师德主体的职业特性要求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

从教育的理念上看,教师自己具有相当的文化素养,树立良好的教育理念,才可以对社会上种种现象和思潮进行辩证的判断并进行传播。好的思想不仅在于理解,更在于净化后的传播,教师较之学生对于先进的思想和潮流承担着传播和交流的义务,在社会多元化的今天,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辨析,更重于课本本身的教授。

从教学内容上看,科学知识与文化教育日益融合的现代,传授知识需要具备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教师对于科学知识和价值具有判断,提升判断的水平和层次需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无疑会将个人态度和价值传达给学生,这些态度和价值源于对知识的理解,也是对人文科学汲取养料后的感悟;科学发展的范式突破,人文素质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科学创新,不能忽视人文启导,只有对人文层面具有较高理解的人才能对科学创造的意义和价值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反思

从教学方式上看,教师往往会借助科学理性,遵循已发现的客观规律和逻辑,同时也要注重激情、创新和责任感。在教授方式上,既要运用科学的方法,也要借助人文解释和隐喻等方式讲授科学知识。

(二)师德主体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创造者

国内大学的课程传授绝大部分都不能脱离课堂,学生在大学期间也主要通过课堂接受文化的传承和内化。基础教学是大学课程的主体,对于文化的启蒙也贯穿整个教学。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在逻辑成熟期内表现得极为强烈,他们需要一个可接受性较强的文化系统以得到更多的引导、体验和感悟,从而完成一个自觉的蜕变和成长,树立起对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平与偏私、诚实与虚荣、光荣与耻辱等基本的价值判断[1]。教师作为文化体系的主导者在进行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需要以他们的智慧与德性完成,所面对的社会要求很多,承担的责任也很大。在现阶段教师的人文素养是调控教师行为的重要因素,是完成教育活动的精神支柱,教师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教育活动中,自身的道德品行会带给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榜样。

(三)师德教育活动是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

教育活动是人类文明传承与发展的一种人文活动,在探讨教学和人文相结合的非人文科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在挖掘自身的人文价值。大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感受到教师个人的影响,这个过程具有明显的行为特征,更重要的是受到隐形品质的影响,且更加深远与长久。虽然对教师的个人综合素质有明确的要求,对教育的责任承担者更需要这方面的训练,如果欠缺,很难想象身为高等学府的教师如何承担起教育的责任以及人文主义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