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建设的指导思想
中国的政治体制决定了高校是实现道德功能作用具体化和可操作化的重要主体。高校师德建设是一种宏观道德教育活动和社会行为,以高校为主导,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高校教师进行系统的道德影响活动。中国伦理道德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有助于高校从国家层面发挥高校道德建设在社会生活中的引领作用。
(一)坚持党的领导
党中央的纲领性文件中在道德建设中具有主导地位和关键作用,通过党和政府对道德建设全过程的有效组织、领导和管理,才能确保通过道德建设有效地改善社会的道德风气,保证社会稳定、健康、和谐地发展。在高校道德建设中,必须加强党对高校道德建设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高校道德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建设,推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师德建设,提供有力的政治保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道德建设人人有责的生动局面。
(二)坚持以人为本
高校是培养新时代接班人的摇篮,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构建高校师德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师德建设的构建过程具有长期性,需要着眼于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更要着眼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时代大学生处于时代变革的洪流中,世界格局的不断变化,社会发展不断进步,使得他们具有自身的个性特征。比如思维广阔,容易接收新生事物和观点,具有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注重平等,讲求参与,有法律意识,热心公益事务,等等。同时,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思想活动存在独立性与依赖性、选择性与随意性、多样性和单纯性等诸多矛盾,容易造成道德价值判断失误,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大学生的个性日益凸显,需要将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内容与时代同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
(三)构建校园文化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学习是系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各高校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就是要坚守高校阵地,发挥高校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高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科学规划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加强校纪校风建设,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中国特色文化自信的根本,是巩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思想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文化特色,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只有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才能为构建高校道德建设提供精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