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大以来道德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二、十四大以来道德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和政治体制建设三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十四届六中全会后,文化建设更是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社会改革任务能够顺利完成的保障。当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很重要,将精神文明建设做好更是党的一贯要求。

十四届六中全会上,江泽民发表题为《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的重要讲话,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纳入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明确以文件的形式进行体现,从理论上将精神文明建设系统化、理论化,从内容上进行丰富和发展,改革到现在在实践过程中加以不断完善。国家发展的重心也由意识形态的阶段斗争转为推进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经济建设,由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步转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提高物质文明水平到提升人民思想道德素养的思想道德建设,社会文明发展的程度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党的第三代领导人在总结过去的经验基础和面对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先进文化建设的想法,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明确下来。

1997年5月26日,中央召开第一次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会议,江泽民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重要保证”[6]。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也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997年9月12日召开十五大,江泽民在会上做了题为《高举邓小平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明确表示要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只有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相互配合,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文化建设中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撑,也是激励人民投入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动力。培养高素质的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新公民,就需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包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者协调发展才能推动社会和谐发展。随后,他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比较全面的阐述,认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提高全面素质,始终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001年1月,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全民族树立健康积极思想意识的重要性,提出以德治国的思想。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文明建设。二者的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7]

200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庆祝大会上,对“三个代表”的内涵进行深入阐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吸收各民族文化精髓,发扬中国文化传统美德,向世界宣传我国的优秀文化。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发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是深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举措,对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影响。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需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思想道德体系,净化社会风气,提高人民思想素质。在全面总结之前我们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情况,深刻阐明了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他国道德经验先进成功经验的借鉴。可以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新时期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2001年11月十六大召开,发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提出进一步提高公民思想文化素质和个人道德修养,建设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保障个人生活水平提到更高的层次。

由此,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进入全面发展的时期,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为出发点,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角度出发,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形成先进文化教育的格局,不断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成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展相匹配的先进思想道德体系,净化社会风气,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