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的理论探讨
在新形势下,市场经济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制度安排,人才培养就是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完成的,同时也意味着,系统接受教育的大学生作为高校最重要的部分,其价值、水平层次需要接受市场的衡量和界定。市场作为资源的支配者,对进入社会的大学生进行实地考核。这个过程中以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以及专业素质为考核标准。
资本增值会带来勤勉的敬业精神。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成熟的形态,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以资本为基本要素,以一定数量的资金出现,因此,资金是资本的原初形态之一。资金是在能够为所有者带来收入或利润的时候才能称为资本。资本的活动目的是增加自身的价值。“当资本家将货币变成商品,并充当新产品的物质形成要素或劳动过程的因素时,当他把活的劳动力同这些商品的死的物质合并在一起时,他就把价值,把过去的、物化的、死的劳动变为资本,变为自行增殖的价值,变为一个有灵性的怪物,它用‘好像害了相思病’的劲头开始去劳动。”[3]一旦货币具备商品的价值,资本就会带来可观的剩余价值。资本家是资本人格化的体现,他是资本活动的能动者,受到利益的驱使,资本家的个人形象是以创造者的勤勉形象确立的。可以说,资本蕴含这种勤勉性。近代资本急速扩张,一方面受到资本增值利益的影响,另一方面源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问题,表现为基督教的禁欲主义。这种信仰为资产阶级社会提供了积极向上的动力源泉,个体依托这种动力对待自己的工作如同对待上帝赐予的机遇。从心理上认同劳动是天职,是获得上苍庇佑的唯一手段,也是他们应尽的职责。资本增值的内在本性可以通过市场经济得到显现,使资源配置在时间和空间上最优化,通过传统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产业部门的兴起而实现。
资本的拓展需要具备诚信精神。资本增值可以通过全球扩张来实现,在全球范围内强力推行自己的生产方式,涵盖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甚至文化领域,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凌驾于其他地域的意识形态之上,使资本通过生产和流通的方式,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实现资本自身的增值。这个实现的过程有赖于诚信精神,以诚信为基础和保障。诚与信作为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最初是分开使用。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中也说:“诚者天之道,诚者人之道。”信的基本含义是指遵守承诺,言行一致,真实可信。诚与信组合,就形成了丰富内涵的词汇,特指诚实无欺,讲求信用。在西方,诚信的意义也十分重要。“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诚信的程度决定着资本空间的扩展和资本增值的程度,休谟在《人性论》中就说过,人类交往的自由和范围完全依赖于对现实许诺的忠实。大学生的培养中诚信是必备的道德修养,在步入社会进行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就是考验诚信的时刻。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都决定了他们将来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反之,市场和职位的竞争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做出了准入性的界定和说明。可以说,诚信教育是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与奉献精神。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尺度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价交换的商品是有形体,商品的价值通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并且是固定的,具有可量性。高校的教育活动是无形体的活动,不固定,不具可量性,在对学生的培养方面有心血的付出,有智慧的凝结,这样的劳动具有奉献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市场经济的交换原则对于高校高等教育在观念上确实产生了某些冲击,但并没有影响广大教师对待高等教育工作的认真与执着。每年教师节期间,教育部对各地涌现大量的优秀教师进行表彰,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广大教师心存高远,忠于事业,淡泊名利,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人是市场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个人的全面发展无法孤立存在,良好的个人道德品质能够提升个人内涵,增强个人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市场运行有着自己的规则,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影响着经济的有效性。加强教师品德建设,并且加以管理,从外部对内在的品德修养进行引导规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提供道德保障,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