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必然要求,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主要任务。高校是各类思潮集结的重要基地,各种文化相互碰撞、衍生重构,在多元化思想的背景下,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建设显得尤其重要。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担负着培养不计其数的高素质脑力劳动者和各类拔尖人才的重任,高校对社会的大众化起到文化交流、人才输送的作用,必然会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进程。

(一)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凝聚社会意识形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明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向,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前提,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前行发展的必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建设重在丰富时代内涵,和谐社会和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过程是统一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不断发展,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行。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指导和精神动力。文化思想是我党政治思想教育的重点,先进文化的发展依赖于文化思想的活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活动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的方针、政策做出了巨大的调整,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号召全国人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核心,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核心,保障了思想上的纯洁性和高度的一致性。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可以说,精神动力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没有精神支柱就会使人们缺乏共同前进的目标。为了保持社会的正常运行,将思想理论资源合理运用,形成有利于我党的意识形态,使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党派联合起来,共同推进社会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通过整合社会意识形态,使人们有了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社会和谐才会真正实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引领的社会思潮和社会观念,是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集合,蕴含了多元化的思想,代表了不同的思潮,成为全社会人民团结奋进的思想基础,推动社会现代化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社会环境趋于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生活不断丰富,能够安居乐业过上安定的日子是每个公民都盼望的,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经常有人说,在欧洲很多国家感觉环境很好,人民素质很高,维护城市整洁,保持街道干净,公民的道德素养很多时候是通过细节来展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很好地反映出思想上的进步,社会风气良好也能不自觉提升公民道德素养。

公民物质上的满足,得益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能够快速掌握新信息,及时了解国际社会变化。信息交流频繁带来很多新鲜事物,同时也受到了西方社会的负面影响,落后思想和腐朽观念不断入侵,造成价值观的扭曲,产生各种消极思想,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在多种利益的驱使下,一些道德意识薄弱的人会受到蛊惑,导致道德失范,造成道德滑坡现象。积极培养先进思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对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道德条件依据,引导公民提升道德素质,提升个人思想觉悟,激发群众的爱国热情,保持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运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公民,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构建宽容礼让的社会氛围,提升全民道德水平,为社会进步发展贡献精神动力。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和谐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必须依托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全社会范围内树立的标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全面发展的保障。和谐文化的构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够确保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时效性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集民族的精神动力,社会稳定需要普遍认同的价值系统来维系,同时还需要法律法规来约束。中国传统文化拥有五千年的历史,资源丰富,积淀深厚,为扩大国际影响,提升文化竞争力,需要积极加强文化宣传和文化建设,以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同时,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渊源可以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利益。运用文化软实力的道德教化功能,净化社会氛围,加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升创新资源,创新发展理念。国际社会科技竞争日益激烈,机遇更多的同时挑战也越来越多,意识形态方面的发展也日新月异,改革创新是国家昌盛、政治兴旺的根源。敢于创新,勇于开拓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将前沿理念深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推进社会发展,是国家进步不可或缺的精神宝藏。

(二)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民族气节,培育时代精神,加强改革创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思想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在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培养全民族大多数人认可的精神风貌和道德价值取向以及思想规范,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任何民族如果没有独特的民族风、高尚的民族精神,就很难在世界之林拥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更是代代相传的精神支柱,激励着人民奋发进取,自强不息。时代精神是人民通过勤劳的社会实践活动,沿着历史进步的方向,创造物质财富,引领时代步伐。在中国现代社会改革创新的时代,解放思想、创新进取、与时俱进都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改革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核心,也是民族发展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源泉。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实现。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离开了时代精神,就忽视了与时俱进的意义,丧失了实践的动力,就抹去了时代的意义,民族精神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如果没有民族精神,就丧失了民族的载体,没有民族特征,时代精神的自我价值更无从谈起。

(三)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

荣辱观是人们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社会评价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荣辱观念的总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根据现代的国际格局,面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以及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和社会价值取向,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对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继承和丰富。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就是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形成符合传统美德的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加强政务诚信、社会诚信,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

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具有先进性的导向,而且包含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集中概括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个人道德基本准则。这些道德基本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也是值得全体公民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目的在于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这就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现代建设的各方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加强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对党和政府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念和信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性,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师德建设是为满足高校教育的内在需求。为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于高校人才的需求,高校必须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大量的高层次优秀人才。教育事业发达是国之栋梁的根本,是民族发展的必然,教育质量从根本上取决于教师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建设高水平大学,培养优秀人才,必须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重构离不开师德建设,学校是系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理应起到社会道德建设的模范带头作用。教师的道德修养和师德建设应当走在社会的前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5]

【注释】

[1]范恪劼.论现代大学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与人文精神构建[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20):5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2.

[3]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21.

[4]曾红元.亚当·斯密的问题对于当代社会经济伦理在影响[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4):50.

[5]黎开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师德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1(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