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肩负着将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前进的历史重任。面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对外开放、全球化趋势加快和世纪之交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遵循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高度和两个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认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战略地位的思路,突出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在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我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宽阔眼界和理论创新的勇气,认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战略地位,并将其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从以德治国的角度来认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战略地位
在马克思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社会体制改革,由于社会发展趋势的影响,在建设经济体制过程中,提出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个文明的提出是人类改造世界活动的成果。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以政治体制的形式存在,以道德建设为基础,为道德建设提供了制度支撑、法制保障和体制保障,通过对伦理制度做出具体的安排,又为解决伦理的制度性缺位和虚设问题开辟道路,为道德建设提供硬性约束。1989年12月,江泽民指出:“制度建设必须同思想建设结合起来。只有提高大家的思想觉悟,加强党性修养,好的制度才能得到贯彻执行。”[8]1997年,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江泽民指出:“方针政策和法制制度,都是由人来研究制定,来贯彻落实,来坚决维护的。如果人的素质跟不上,再好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制度,最终都会都走样或者落空。”[9]这些论断都说明,推进社会制度建设离不开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思想建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从治理国家的角度,江泽民也多次表示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认为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而从治理国家的政治高度认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战略地位。从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对民主政治的重要论述中可见,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战略地位的认识有了提高和深化。
(二)从文化建设的高度来认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战略地位
从党的十五大以来,江泽民阐释并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概念,仍然属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范畴。十四届六中全会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进行专门探讨,保留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角度辩证看待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明确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确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认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可以看出,在论述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时,蕴含对道德建设作用和战略地位认识的提高。
第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文化建设为载体,以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战略布局。可以这样理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运用了新的载体来推进,通过文化建设,更好地促进道德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在十五大和十六大报告中,将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落脚点,目的在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扩大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反作用的范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10]。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道德建设不仅作用于物质文明建设,还包括经济建设。同时还提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11]可见,思想道德建设不仅服务于经济建设,同时服务于社会全面进步,对社会发展进步具有反作用。总而言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通过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人文环境,为推进改革开放、提高社会主义文明程度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必要条件,使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战略地位。江泽民提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12]明确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展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具有世界的眼光,增强感召力”[13]。由此可见,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的道德建设成了提升综合国力和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根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