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构建的总结与反思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现实状况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形成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时六十多年的历程,反思我们曾经取得的成就,对未来的道德体系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的道德生活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姿态,标志着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构建开始拉开序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系的构建和发展,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构建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们党涌现了大批的优秀思想家、革命家,在他们的集体努力下,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优秀革命道德传统,组成革命道德体系的初步阶段,也可以看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准备阶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发展阶段
首先,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时期。根据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发展模式,结合实际国情,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很多重要思想,在规范道德教育和普及示范道德模范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实践体系。其次是在“文化大革命”阶段。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遇到前所未有的打击和破坏,道德指导思想发生偏差,扩大意识形态领域的作用,颠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片面否定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价值,将道德沦为政治工具,混淆价值标准,造成人们行为的失范。再次是改革开放以来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时期。这个时期道德问题上升到了新的层面,重新构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发展进入重要的历史机遇期。中央领导集体关于道德建设的诸多论述、习近平一系列的重要讲话都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道德建设工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至此,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开始形成了结构清晰、脉络明确的体系,勾勒出广阔的实践道路。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构架和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包括基本原则、行为规范、价值核心和实践领域,形成动态的结构模式。对当前道德体系结构基本模式分析,对构成要素内涵解析,研究其特色在哪里,找出其中的不足,才能够构建新时代的道德体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今后的发展,就是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仅与国内国情相适应,与政治、经济体系发展相结合,更要用发展的眼光与国际发展接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学理探究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研究领域中,很多伦理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在此方面做出很多研究成果,主要涉及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规则、范畴及体系构建方面的探究,理论基础及方法论方面的争议,西方道德规范与美德合理性的研究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运行研究
第一,从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对于道德规范运行状况的一种审视。对于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审视,也是为构建未来新风尚的道德体系规划出一个历史坐标。其研究的领域很宽泛,包含道德系统历史经验研究、革命战争时期道德建设领域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德育运行机制研究以及社会道德约定俗成的规范研究等。第二,关于道德体系的内在运行机制研究,涵盖道德目标机制、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的研究。任何时期的道德建设运行,都蕴含极大的道德动员力量,因此具有完善的内在运行机制。第三,道德建设的外在机制研究。社会道德建设规范的运行,与其他社会制度的运行相互支持,彼此互动,良性的互动能保障道德规范机制的合理运行,可以说,道德规范的合理推进,离不开其他社会制度的运行,彼此相互支持。第四,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运行体系的潜在机制研究。道德建设的运行过程不同于其他社会建设,具有潜在特殊性,很难有具体直接或者物质化的体现,更多依靠“润物细无声”的运行方式,实现道德理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制度的运行就是依赖于潜在意义上的道德规范体系的实现。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社会认同研究
不同时期的道德建设,具有各自的道德提法和举措,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无论哪种举措是否有效果,都要借用社会学、管理学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科学测量和把握现行社会道德规范体系与民众心中的认同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构建提供现实依据。
3.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体系及现代转化研究
中国传统道德蕴含丰富的内容,用言简意赅的表述表达极富影响力的道德理念和规范。比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礼义等道德规范,始终影响人民的现实生活,这些理念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源泉。现在我们需要挖掘其中有价值、有意义的内涵,结合时代精神将之现代化。第一,研究中华传统道德规范体系的内在结构。对中华传统道德规范体系进行全面梳理,挖掘其内在结构与社会价值,从家庭道德规范、政治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等方面确立中华传统道德规范体系的内在结构,进而探讨道德规范在不同历史时期核心内涵的演变,阐释中华传统道德规范体系与社会秩序构建之间的关系。第二,中华传统道德规范体系现代化转化研究。核心思想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探寻其转化的具体方案。依靠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确定其传承和转化的资源,在此基础上,提出现代化转化的方案,并阐释转化后,进行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之间的继承与融合。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构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中国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政治制度体系、法律法规体系、文化体系等相互配合和支撑,共同维系着社会的有序发展。
社会主义是一个体系,它包含思想、制度、器物等相配合的完整体系,需要不断完善。历史上的任何一个社会体系,需要经历长时间的建设,越是新生的社会体系,完善性就越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面临诸多考验,但改革开放帮助其发挥新的生命力,优于资本主义的强大活力。道德体系是整个社会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属于社会体系中的上层建筑,包括思想和精神部分,具有一般思想体系不具备的特殊性和社会性。道德体系具有一个从实践过渡到精神的特性,通过实践内化为精神,把思想和精神外化为实践,实践与精神可以融为一体。道德作为一种思想行为,通过人们的行动和日常生活体现出来,人内心中最高的价值信念和行为基准,并将这种价值信念和行为基准融化为人的良心和良知。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与以往社会道德体系有着共性,作为社会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有本质的区别。封建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建立在严格的亲疏、尊卑、贵贱的基础上,强调社会不平等的合理性,用于维护统治阶层的权力和利益。资本主义道德体系强调人与人的平等,以及天赋人权的自由,其道德体系为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而服务。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立在以人民为主体的基础上,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同时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法律基础。为人民服务,就是坚持集体主义利益,将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以人民幸福为目标,其主要道德价值信念和基本价值基准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高度的一致。
任何社会道德体系不是简单地作为话语体系存在,需要落到实处,在社会生活中运行并发挥其作用。在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中起到制约作用的主流道德体系,是国家选择的必然结果,一个道德规范体系成为社会主流,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支持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不仅是一个先进的思想体系,或者优良的道德原则规范体系,还是一种能够使先进道德思想贯彻落实的道德运行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运行体系是与我国宏观社会治理模式紧紧联合在一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明历史中,孕育了大量优秀、出类拔萃的大哲学家、大思想家,积累了丰富的哲学理论基础和社会治理经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模式在汲取过往经验成就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摈弃不合理的旧思想、旧法规、旧制度等,促进宏观国家法律法规和日常行为习俗合乎社会主义的道德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自我完善的系统,积极汲取先进人类文明的道德思想和一切优秀成果,吸纳西方文明中有益、合理的成分,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尽管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但依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优秀道德体系的雏形。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不断发展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将不断完善和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与国内和国外的各种因素相关联,不仅与国内传统历史文化传统、革命道德传统、社会政治思想、公民素质、经济发展水平等息息相关,也与全球化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连。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研究,就要深刻剖析与之相联的各个因素。
总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相适应,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相继承并融合,适用于社会主义的道德环境,提高全民道德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