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研究意义

五、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系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道德建设理论研究。对道德建设研究进行总结,将道德建设问题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凸显全球视野;结合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从西方哲学的角度理解并审视。

一般来讲,道德建设研究根据时代特征可以用两种方式来进行划分: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到现在和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前者的时间段可以细分为五个阶段:1949年—1979年,1979年—1992年,1992年—2002年,2002年—2017年,2017年至今;后者的时间段也可以细分为五个阶段:1979年—1986年,1986年—1992年,1992年—2002年,2002年—2017年,十九大至今。可以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和经济发展都经历了从落后到进步的过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也经过了从理论宣传到不断重视社会实践的过程。

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初期,社会稳步发展和经济状况明显好转,相对充实丰富的物质资源使人民生活逐步摆脱贫困,基本生活有了保障,整体社会也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局面,鉴于这样的情况,党中央转而开始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迅猛,人民的物质资源越来越丰富,但是精神生活极度匮乏,文体活动几乎没有,整个文艺体系无比萧条,急需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极度不协调的现象日益突出。由此,党中央不断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从思想意识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社会主义道德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结合的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被提升到了和物质文明建设同等的地位,且不再空谈理想而是提出具体方针、政策,将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最终,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与实践和谐发展阶段,强调运用科学发展观进行深入推进并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全面发展。

(二)现实意义

深入考量高校师德建设问题。有些学者在研究过程中仅简单将普遍意义上的师德问题套用在教师身上,并没有将师德问题置身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结合教师职业特征和职业道德要求进行深刻研究。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传播者和引导者,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需要时刻坚守,对于专业素养学校有明确的政策条文进行约束,违背要求也有明确的奖惩手段,对于职业操守更多的是用自我约束的方式进行,很少明确地用条条框框的方式加以强制性的方式规范。原因在于传统观念认为,专业修养更重要,更重要的是高校体制的缺失,导致对于职业操守的不重视。职业操守表现在职业道德和道德规范两个方面,职业道德更讲究对教师职业本身的尊重,道德规范则侧重于教师自己的道德修养。可以这样理解,师德修养从传统角度来讲,没有受到过多的重视,社会更为看重学校是否能够培养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而忽视道德素养。如果将这个观念扩大到历史的角度,看得可能更为清晰。当处于经济不发达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万事万物百废待兴,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社会稳定乃是国家头等重要之事,当务之急就是发展经济,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培养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当社会格局逐步趋于稳定,经济建设逐步步入正轨,国家教育的目标转而成为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相较于教育的另一面,对教师道德品质的要求方面则少之又少。由此可见,从社会发展的轨迹可以窥视个人道德建设的发展轨迹。

加强师德研究中对主要群体的探讨。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道德现象的研究比较广泛,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时代变迁的特点和社会的现实情况提出各自的研究观点和学术成果。对于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状况,专家学者更偏重于师德现实境遇的展示,其中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关于原因的分析主要局限在社会、学校和教师本身这三个方面,包括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传统道德的冲击、高校制度的不完善以及部分教师自身道德素质的低下等。对于如何加强师德建设,很多研究者进行积极探讨,认为首先要从理论上认识到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实践性,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方面将“以德治国”思想作为高校教师的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次要从学校层面健全师德建设领导机制和师德激励监督机制,形成一整套专门的师德规范宣传教育制度体系,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加强文化建设;再次要从教师发展的角度,加强师德教育,不断提升个人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可以说,尽管研究的成果比较丰富,但是视角相对单一,如果以开拓的思维从东西方文化的角度对研究对象进行辩证的分析,就会找出其中的差异,提出更有效的研究方式,从而以多角度丰富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