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为内涵的道德建设
习近平同志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中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26]在不同的场合,习近平反复强调道德建设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27]“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养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28]
(一)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
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可以说,这种提法体现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明确了发展方向,对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十八大围绕全面提高公民素质的基本任务,创新性提出公民道德建设的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以德治国的方针策略是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按照宪法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推进经济、文化建设,确保国家各项工作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不以个人意志而改变。依法治国是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客观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手段。制定法律,严守法规,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相结合,保障党的各项制度能够顺利实施,使我党始终发挥核心领导作用。以德治国要求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职业道德、社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基础,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把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升到了更高的层面,达到治国方针策略的高度。德治是我党结合我国现实社会状况,借鉴古代治国方略,吸取国外管理国家的经验教训,思考如何推进国民道德教化,提高治国方法的产物。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第二,坚持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整体推进的基本原则。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就是要提高公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这四个方面的内涵由大到小、由深到浅,共同构成完善的公民道德建设体系。2001年提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作为道德建设的基本着力点;十七大报告中将个人品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部分;十八大报告中将“四德”进行清晰定位,不再泛泛而谈,作为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原则。
社会公德指全体社会公民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涵盖各种社会关系,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包含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助人为乐等内容。职业道德则是指公民在从事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职业规范,比如教师就应当爱岗敬业、严以治学、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等。家庭美德是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比如敬老爱幼、邻里和谐、家庭和睦等。个人品德则是公民自身体现出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具有稳定的道德特点和倾向,包括个人道德认知、个人道德情感和个人道德信念。“四德”作为整体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相互之间彼此区别又有联系。个人品德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基础,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是个人品德的外在表现。
第三,坚持“两个弘扬”的基本原则。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就是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在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继承传统美德,同时也要创新包容。道德具有传统性,继承传统就不能阻断历史的传承,中国历史是中国发展的延续,新时期的道德建设是建立在前人遗留下的道德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展开的。中国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可借鉴的宝贵遗产,“仁爱”精神正是以己推人、重视个人品德修养的体现。当然,在对传统道德的继承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汲取优秀积极的传统遗物,古为今用,赋予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时代内涵,成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体系中的重要部分。
(二)依法治国背景下的公民道德建设
文化的先进性体现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建设方面,物质和金钱方面的要求过多,人的欲望与虚伪就会无止境地展示出人性贪婪的一面,自私自利是破坏道德意识的利器,使人民丧失前进奋斗的动力。将集体的利益放置在个人利益之前,凝聚广大人民的力量,提升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统一思想,统一目标,才能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
公民的道德建设是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依靠教育的引导,也要依靠规章制度的约束。二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一方面,加强社会公民道德建设,惩恶扬善,引导人民热爱工作、热爱劳动,自己履行各项法定义务,强化责任意识,营造知荣辱、讲正气的良好风尚;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强化人文关怀的作用,培养积极向上理性的社会心态;广泛开展各项精神文明活动,促进公益活动的开展,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使模范道德常态化。另一方面,突出法律在道德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道德问题有时并不单纯是道德领域的问题,实际上包含违法乱纪的问题,需要以法律的手段进行制裁,加强惩罚力度,保障道德建设。
增强公民的法制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就是要公民树立法治意识,将普法、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通过广泛宣传,引导公民懂得法治含义,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法治底蕴,充分发挥法治对解决道德领域问题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广泛参与政治决策是为提高公民政治意识打基础,用主动参与改变被动参与局面,保障公民有序参与社会管理,保障其合法的权益。其次,优秀的文化可作为精神传播的纽带,促进公民共同团结参与国家建设。公民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就是对文化意识的认同,共同的文化载体促进公民拥有共同的精神支柱,促使公民愿意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再次,保障公民的社会利益是促进公民心理认同的基础。公民的社会心理是公民意识培养的前提,社会经济体制发生改变,利益集团的分配变化导致公民心理呈现出复杂的多样化改变。城乡发展的不均,贫富差距的加大,公民个人利益得不到满足,对社会容易产生消极、冷漠甚至仇视的心理状态,这些负面情绪直接影响公民社会意识的健康发展。政府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社会公平,解决社会突出矛盾,调节社会分配,使更多的公民享受社会成果,增强社会公平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