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确立
2013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分析、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2013年9月,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发表讲话,道德模范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
2014年2月,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滋养。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同时,还要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20]
2014年5月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习近平特别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培养,积极践行。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熟烂于心,铭刻在脑子里。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结合学习和生活实践,明白得更多、更透。另外,要心中有榜样,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和美好事物,在学习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英雄人物、先进人物为标杆,像他们那样追求美好的思想品德。还要从小做起,养成好思想、好品德。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由若干件小事组成,养小德才能成大德。另一方面,“学校要将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加强校风、师德建设,坚持教书育人,根据少年儿童特点和成长规律,循循善诱……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21]。
在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时,就不得不提到文化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深刻内涵、深远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
2015年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的讲话中提到,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都需要极大丰富。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任务,确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步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要歌唱主旋律,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关系,将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紧密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深入人心[22]。
我们党一直非常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2015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到,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活跃,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在这样的环境下,坚守思想舆论领域的红色地带,对于黑色负面的东西敢于亮剑。同时,广大哲学科学工作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坚持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于研究和教学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23]。
2016年11月,习近平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特意提到文化自信的作用,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要从中华文化宝库中汲取精华,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自信。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都会受到各个历史时期的深刻影响,思想和价值观念是艺术的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24]。
2016年12月,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发表讲话,讲话的核心是“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家庭的结构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新变化,但家庭的依托不可替代,注重家庭文明建设,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是品德教育是最重要的,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作为父母和家长,应该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传递给孩子,培养他们做人的气节和骨气,有助于他们的未来成长。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中华民族,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观念,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公益的理念,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