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现状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的研究者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与人道、科学与伦理的内在统一作为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的主要特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形成、实质、基础、功能、价值五大层面来阐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特征。马克思对于人性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的确证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道德观。只有科学合理地对新唯物主义哲学做出合理的判断,才能合理地解释马克思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同人道主义的关系,也才能合理地解释马克思思想中的科学尺度同伦理尺度的关系。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与人道、科学与伦理的内在统一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的主要特征,共同构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历史进程研究。第一,有的学者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问题分阶段进行研究。按照政治化、形式化、经济化、体制化的特征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历程分为四个阶段,也有学者以改革开放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起点,按照领导阶层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二,有的学者专门针对特定历史时期进行考察研究。将新中国成立以后作为时间划分的节点,或者以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作为研究时间段,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经验,确定道德建设的科学定位。对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背景和十八大以来的社会环境,确立社会主义道德所奠定的社会基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导向,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主义道德是从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确立的道德体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针对具体的历史时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研究总结。第一,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关系研究的深入,相关研究成果也逐步呈现,主要集中在关于道德体系建设问题、市场经济冲击下的道德重构以及经济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等。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为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这个时期的研究集中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三个代表”之间的必然关联、公民道德教育问题以及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方面。第三,进入社会发展的新时期,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个阶段的研究将研究对象提到全体社会成员,更加关注社会建设的美好与个人素质建设的关系上面,提升道德信念,更注重道德走向与价值目标的实现。第四,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道德建设是我国思想道德建设发展至今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第五,启动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围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更是切实加强全体党员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问题研究。第一,高校青年教师道德的现状。教育作为国家建设的战略重点备受重视,高校教师道德建设问题直接影响到高校教育的发展走向,师德教育由此成为研究的新领域。第二,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的所在。尽管高校教师整体道德状况良好,得到社会认同,但是部分教师道德素质的滑坡有损于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不仅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产生负面影响,还会阻碍高校的管理和发展。第三,高校青年教师师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集中在社会、高校和个人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社会外部环境的影响、学校制度的不完善和重视不够以及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第四,高校教师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及路径选择的研究。首先是关于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研究。我们国家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新体系具有全面性、灵活性、整体性的特征。一方面,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内化过程的研究中,要保障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可践行性;另一方面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中,还要保障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可实现性。其次是关于路径选择的研究。从国家和社会层面、高校层面、教师个体三个层面构建师德建设体系,其中国家和社会层面将“以德治国”思想作为高校教师的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层面则要健全师德建设领导机制和师德激励监督机制,形成一整套专门的师德规范宣传教育制度体系,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加强文化建设;教师个体层面要加强师德教育,不断提升个人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二)国外研究趋势

国外对师德问题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形成了自己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对国外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为中国当前青年教师师德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帮助。而对道德、美德的研究在西方思想史上源远流长,西方思想的发源正是从伦理学开始的,而伦理学研究的早期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道德问题。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到今天罗尔斯的《正义论》都离不开对道德的探讨和追问。师德只是美德的一个部分,是属于道德在加之于教师之后所产生的约束。

关于道德问题的探讨。早期的欧洲学者多从宗教学的角度探讨道德的概念。美国的哲学家们更倾向于抛弃方法论常规,试图从所提出的问题及答案间的确切关联入手,对政治思想史进行哲学层面上的自觉探索。欧洲人从中世纪继承“共同体道德”,十六世纪起“个体道德”逐步取代它,个体开始显现价值,可以自主决定自己的信仰、行为和职业。

有的学者从法律的角度探讨道德伦理问题。英国的法理学家哈特(2006)认为,社会上流行法律道德批判主义,两者之间的关系亲密但不是无间,如果将道德变成具有某种惩罚力并且溯及权利的法律力量,那么社会就有出现混乱的可能。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苏联学者索科洛夫对于道德的概念也有深入的研究,提出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道德作为一种复杂的、有系统的社会现象,它的总的发展只能用能够反映道德所有构成因素发展标准的总体标准去确定。

近代西方哲学家开始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提出新的见解,探询道德价值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以及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的性质,是近年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焦点所在。他们批判社会道德现实,构建新的“传统道德”。研究学者一方面洞察旧哲学体系的根本缺陷,打碎原有旧体系,为建立新哲学体系开辟地基;另一方面,面对时代与旧体系的冲突,抛开旧体系,建立新的哲学体系。

国外对于道德的概念范畴的认识,可谓观点迥异,差别很大。总的来说,苏联和部分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道德的认识比较科学,早期西方学者的观念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在西方大多数学者看来,道德源于宗教,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为满足社会阶级利益而产生。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不断壮大以及对马克思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应用,道德词汇的内涵被逐步丰富起来。大部分学者以客观正面的角度研究道德的作用、意义以及现实状况,少部分学者对于道德的研究多有偏颇,夸大道德的作用,甚至认为道德能够取代教育的作用。总体而言,对于道德现状大多数国内外学者持客观审慎的态度,对于如何建立全新的道德体系还在不断探讨。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历史进程下探究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问题,虽有一定的成果,但仍有以下不足之处:第一,研究方法上比较单一,缺乏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先例;第二,系统探讨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情况的研究角度还不够多元化;第三,高校青年教师的成员构建方面可以更加灵活,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空白阶段,值得深入探讨。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国家领导人直接参与高校教师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对高校教师提出新要求,寄予新期望。目前,专家学者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建设问题的系统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明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