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规范要求

三、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规范要求

根据我国教育实践的发展,从全新的角度探究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问题,对于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规范要求包括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

(一)关爱学生

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展学生所长,教师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需要关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让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关爱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教师要了解自己所教育的对象,包括兴趣爱好、思想、心理、学习情况等。如果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生缺乏了解,不懂学生的心理状况、思想特征,很难去关心、了解、教育他们。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特长、优缺点、家庭环境、成长经历,才能因材施教,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尊重学生。教师关爱学生就是要尊重他们的个性、人格和自尊。大学生个性比较突出,涉世不深,自尊心很强,渴望得到教师的鼓励、尊重和信任。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尊重和信任很容易得到学生的积极回应,比如课堂鼓励、表扬、奖励,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会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教师要正确把握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平等交流,与学生成为朋友,为他们的成长积极引导和鼓励。尊重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新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信任学生。信任是学生得到肯定的最大回报,青少年的成人意识强烈,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独立自主的个性逐步凸显出来。他们不希望教师以对小孩子的态度来看待他们,他们更期望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了解社会,身为教师要体会并认同这样的思想,给予其信任和鼓励,摒除消极思想。

(二)严谨笃学

教师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应严谨认真,提高自我要求,不断学习新知识。教师首先要热衷钻研业务,汲取前沿科研新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教师之所以能够教书育人,自身的业务能力要过硬。在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更新专业知识,把握前沿科技,是立足教师职业之本。教师不仅要掌握自己学科的知识,还要认真钻研教育学、心理学,掌握教育规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了解社会流行知识与语言,不与社会脱节。

教师在展开学术研究时要严守学术规范,秉持学术良知。科研工作也是教师职业的主要内容,只有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能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往往在教学之余,要加强学术科研工作,以科研促进教学。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教师应秉承实事求是的态度,遵守学术道德,弘扬科技精神,反对学术剽窃、弄虚作假,坚决抵制学术不端的行为。

教师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学无止境。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拓展学术视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是重要载体,这就要求教师自身保持专业知识更新,汲取最新最前沿的信息,树立崇高的学习理念,敬畏科学,拓宽视野,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本领。

(三)淡泊名利

青年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付出的多,得到的少,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淡泊名利是对高校教师特殊职业的要求,也是对广大青年教师的要求。

做到淡泊名利首先要爱岗敬业,只有热爱本职工作,对自己的职业怀有崇高的敬畏之心,才能够、也愿意为它甘受清贫、无私奉献。很多在支教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乡村教师,一辈子在清贫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将青春与热血全部撒播在三尺讲台上,无怨无悔。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恐怕很难做到。另外,身为教师要甘为人梯。教师的默默奉献不仅体现在岗位上,更体现在对学生无私的鼓励和帮助中,把学生视为亲人,将自己的毕生所学传授给他们,让他们获得不断前进的动力和资本,一批一批走向工作岗位,成为国家的栋梁、社会的精英。

(四)自尊自律

青年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文化的传承者,被赋予了很多的社会责任,起到示范作用,是学生的榜样。教师只有自身拥有良好的言行举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感染学生,所以教师必须严格自律,自尊自爱。

教师在日常行为中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高校教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他们的品德修养和言行举止能够直接影响学生。教师的高尚品德、优雅的言行举止、表里如一的言行,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教师将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伦理道德通过自身传递出来,远比教科书式的说教更具有说服力。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始终保持对不良嗜好、不良行为的拒绝,坚持廉洁自律,洁身自好。教师保持品行高尚、清廉自律,维持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培养学生公正、公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召力,使他们逐步确立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端正学术风气,以良好学术氛围感染青年教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教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教育改革席卷世界,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观念开始逐步形成。现代教育不仅重视知识,更注重素质和能力,三者协调统一,其中知识是基础,素质是根本,能力是素质的体现。高校青年教师首要把握住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前瞻性的眼光,迅速适应教育科学发展趋势。与此同时,全社会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教育的良好氛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传统人文关怀,营造积极向上、尊师重教的良好育人环境[11]。使全社会认识到民族振兴,教育为本,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使青年教师意识到教育事业是一项光荣而崇高的事业,教育工作是光荣的岗位,教师是受人尊重的职业,从而使青年教师产生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促使青年教师将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变为自觉行动[12]

高校要统一思想,树立牢固的尊师重教的观念,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端正学术风气,让青年教师热爱工作、热爱教师职业,以愉快的心情投入教学中。首先,高校要加强青年教师的党建工作,引导青年教师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实现政治上的进步。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倡导学术自由,净化学术观念,提高学术水平,将正确的学术意识与职业道德联系起来,提高道德觉悟。其次,高校要尊重和欣赏青年教师。青年教师的世界观与前辈有很大的差别,主要源于世界发生巨大变革。应激发他们的个性,认同他们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理解他们的求变的心态,宽容他们的过失,欣赏他们的进步,为青年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再次,高校要关心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和身体素质,建立医疗档案,提高生活条件。高校教师个人生活压力普遍较大,社会各行业中算得上是待遇有限的阶层,经济拮据、业务要求高,很多青年教师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建议高校管理层能从身体和心理多方面对青年教师给予关注,提高薪酬待遇,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鼓舞他们专注于本职工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