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文庙及书院概述

大理市文庙及书院概述

大理市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771128人,有白族、汉族、彝族、回族等世居民族,面积1468平方公里,东西宽46.3公里,南北长59.3公里。

大理历史上的辖治变化比较复杂,从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大理置叶榆县属益州郡开大理设县之始,至今已有2100多年。

东汉永平十年(67年)设益州西部都尉,管辖叶榆、云南、邪龙、比苏、律唐、不韦六县。永平十二年(69年)设哀牢、博南两县,并与益州西部都尉管辖的六县合并为永昌郡,叶榆县属永昌郡。蜀汉建兴三年(225年)置云南郡于云南县,叶榆县属云南郡。

晋泰始七年(271年)分建宁、永昌、兴古、云南四郡为宁州,叶榆县属宁州。永嘉五年(311年)从云南郡分出东河阳郡,叶榆县改属东河阳郡。

大理文庙大成殿侧影

隋代叶榆县隶属于南宁州总管府。

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蒙舍诏统一六诏后建立南诏,定都太和城(今大理市南),在京都地区设睑(赕),外则有六节度、二都督。今大理市域为南诏的中心地带,内有大厘睑(亦称史睑,喜洲)、赵川睑(凤仪)、苴咩睑(亦称阳睑,大理城西)、太和城(太和村)、龙尾城(下关)、龙首城(上关)。779年,异牟寻迁都羊苴咩城。

902年,郑买嗣灭南诏建大长和国。926年,赵善政灭大长和国建大天兴国。930年,杨干贞灭大天兴国建大义宁国,羊苴咩城仍为国都。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灭大义宁国建大理国,定都羊苴咩城,初期沿袭南诏旧制,后期行政建制有府、郡、镇、部(睑、甸),今大理市境内有天水郡(凤仪一带)及喜睑(喜洲)。

蒙古宪宗二年(1252年),忽必烈率蒙古大军攻克大理。宪宗六年(1256年)立大理上、下二万户府,七年(1257年)立太和上、中、下三千户,隶属大理上万户府,赵川睑千户隶属大理下万户府。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并大理上、下二万户府为大理路军民总管府。至元十一年(1274年)置云南行省于中庆路(昆明),自此,云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始移至昆明。是年,赵川睑千户改为赵州,隶属大理路;又于白崖(今红岩一带)立建宁县,隶属赵州。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太和中千户立隶事司,上、下二千户立太和县,隶属大理路。此为太和设县之始。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大理路为大理府,府治设在太和县,下辖四州三县一长官司。此为大理设府之始。弘治七年(1494年)割太和县9里、云南县2里、赵州1里设宾川州。

清初承明制,设太和县为大理府治,所属州县未变。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并大理卫、景东卫归赵州。雍正六年(1728年)移大理督判驻弥渡,隶属赵州。咸丰六年(1856年),杜文秀攻陷大理,建立起义政权,同治十一年(1872年)起义失败,历时17年。

民国元年(1912年),府县合并,以大理府长兼摄县事。民国二年(1913年),政府通令废府、厅、州为县,改太和县为大理县,赵州为凤仪县。民国十九年(1930年),云南实行省、县两级制,废道,大理、凤仪两县直属省政府。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云南设12个政务视察区,大理、凤仪属第4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政务视察区改为行政督察区,大理、凤仪属第11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0年1月,大理、凤仪两县隶属大理专员公署,大理县为专员公署驻地,下关设临时管制委员会。1951年11月,改下关区为下关市。1953年,大理专员公署移驻下关。1955年,下关改为省辖市。1956年11月,撤销大理专区成立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关市改为州辖市,大理、凤仪两县属州。1958年,大理、凤仪、下关、漾濞合并成立大理市。1960年,撤销大理市,恢复大理县、下关市、漾濞县,原凤仪县划归大理县。1983年9月,大理县、下关市合并成立大理市,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理市历史上文庙众多,在苍山洱海之间这么狭小的空间范围内,除了南诏王劝丰佑建立的云南最早的第二所文庙“于玉局峰下,以儒教典籍训国中,明三纲五常”遗址未存外,自元代开始,在大理市范围内又陆续建成了3座建制文庙,包括大理府文庙、赵州(凤仪)文庙和太和县文庙,另外还有众多的乡镇文庙,其中下关文庙是规制齐全、建筑基本完备的准建制文庙。苍洱之间密集的文庙群,充分证明了大理是全国罕见的儒家文化的高度富集区。

大理府文庙。据康熙《大理府志》载:“元至元乙酉云南行省参政郝天挺建大殿、两庑、三门、耳墙。”这是现存有关大理府文庙最早的记载。元至元乙酉即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知府贾铨重修。景泰四年(1453年),知府于璠增修大殿,凿泮池,祭器咸具。成化年间(1465—1487年),知府蒋云汉制雅乐。正德初年(1506—1514年),知府吴晟重修未完,知府周宪、同知胡翰接续完成殿、院、庑、棂(星门)、戟(大成门)的重修,焕然一新。正德十年(1515年),大理地震,大理府文庙毁损严重,“殿庑倾圮”,知府梁珠修葺,更建尊经阁,知府汪标带头捐俸,不动用国库钱财,大规模扩修,“改建阶扈门垣,见皆加丽,又铸铜像,肖鲁司寇配哲从祀皆塑像”,当时大成殿内均为铜铸像,两庑为泥塑像,铸像、塑像共有125尊,这是云南之最,在全国也是少有的规模。当时大理府文庙规模之宏大,由此可见一斑。嘉靖九年(1530年),“撤像易主,又奉诏建启圣祠,祠在庙右”。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同知高镛买地拓泮池,徙坊表,又于大成门左右建名宦、乡贤二祠”。同知汪应昂命经历王朝辂建祭器、雅乐二库。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知府陈大期、冯文盛于庙东建魁星阁,明末毁于兵燹。

清康熙七年(1668年),知府万邦和“惧正殿将摧,下令修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知府王兴禹“亦加修葺,然多未备”。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提督军门诺穆图谋于永昌道参议毕忠吉、知府李作楫、署府同知傅天祥、同知王文相、通判黄元治、太和知县张泰交,及教授赵之璜、陈文等“撤其腐朽而更新之”。适云贵总督部院范承勋按部至榆视学捐修,巡抚都察院王继文复闻而资助,功乃成。先正殿,次两庑,又次大成门,门两翼增回廊并修启圣祠、名宦祠、乡贤祠,金声、玉振二场及魁星阁,署府同知傅天祥捐修文昌祠,“至是丹之、垩之、髹之、绘之、焕然一新”。康熙三十年(1691年),提督诺穆图于修文庙后委把总刘仲督修明伦堂,次修二斋各五间,斋后有训导廨舍、仪门、大门各三间,敬一亭,射圃,明伦堂后建教授廨舍。

大理府文庙当时是滇西地区规模最大的文庙之一,为维持其正常运作,当时置有香火田22亩、书院课士田32亩,同知曾美置课士田16亩、贫士田12亩、学田156亩,诺提督新置备修庙学田庄共有佃户60户,每年交租粮185石。

咸丰六年(1856年)大部毁于战乱。同治十一年(1872年),提督杨玉科占部分庙地建宅,并将部分庙地改为街道,文庙变得狭小,“合邑士绅始禀请仿照昆明合建府县两学为一,将大理、太和两庙合建于古报国寺遗址”。自同治十二年(1873年)三月地方筹款兴役,正殿大门均将告成,却被迤西道陈席珍所阻,遂致款竭停工,延至光绪元年(1875年),杨玉科因占据旧文庙地,恐激民怨,畏惧人言,遂捐资兴工至光绪三年(1877年)正月落成,历时四年多,终算完工。自此,大理府、太和县两庙合一,共建成大成殿、南北两庑、大成门、棂星门、名宦祠、乡贤祠、致斋所、泮池、照壁、两栅,后面建崇圣祠,殿角有祭器库,左建遂义门,明伦堂旁修副学署,殿下丹墀、拜台、栏杆、地砖俱用大理石,并引水九曲流入泮池,“巨制宏观,较旧广阔壮丽”。但当时总管工程者为剑川卢政举,偷工减料,蒙散侵蚀,仅大殿材木坚实,其余建筑均用旧料,粉饰外观不能经久。光绪十八年(1892年),地方筹款重修,但工程款项太大,辛亥(1911年)九月,列案提议筹款,后因光复而停止。民国二年(1913年),筹备公款捐项,先将前殿两庑及大成门修复,后殿则经前知事虞钺倡议各局所、各学校分任缮资修复。

大理府文庙原有铜器(礼器、祭器)270多件,均毁于丙辰(1916年)战乱。府、县文庙合并后,宗莹捐制铜器76件。1985年9月,大理府文庙仅存的大成门被大理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理府文庙见诸史志和碑刻的碑文众多,可以相当清楚地了解大理文庙的历史全貌。

大理文庙大成门

赵州(凤仪)文庙。凤仪,明清时为大理府所辖的州级(赵州)建制。赵州(凤仪)文庙,据明代陈文撰《云南图经志》及明万历李元阳撰《云南通志》称:“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建。”万历《赵州志》则称:“洪武七年(1374年)建。”清道光《赵州志》则有“明初有庙”之说。康熙《大理府志》载:“旧庙规制甚备,因与堪舆家有水破天罡之说,康熙十一年(1672年)知州王秉坤迁建。”这些记述肯定了赵州文庙建于明初,而且在当时已有相当规模。

赵州文庙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应该可以肯定。其后,正德年间(1506—1521年),知州王宗器进行过较大规模的扩修。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知州潘大武又再次扩修。当时的建筑有明伦堂五楹、启圣祠、文昌祠(前后四间)、号房共十二间、魁亭、库房、厨房、敬一亭三楹、右斋房三楹、观德亭、馔堂(饭厅)及左、右书舍,前有仪房,题匾为“道义之门”,左右有“经天纬地”和“继往开来”二石坊,并有学正衙、训导衙。还建有学生体育训练之射圃,射圃正厅三间,左右两翼共四间。可见当时的赵州文庙规制齐全、规模可观。嘉靖年间(1522—1566年),参政邹尧臣还为赵州文庙置有两处学田共78亩3分用以维持文庙运作。

云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大理州孔子学会联合研讨会在大理召开。大理文庙大成殿南侧留影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赵州文庙迁建后,最终形成的规模为:大成殿三楹,大成门五间,两庑共十四间,筑有露台(天子台),凿有泮池,竖有棂星门。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增建魁星阁。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知州陈光稷、同知易枚、学正李北有、提督诺穆图捐建名宦、乡贤二祠,竖文明坊及金声玉振坊,并建文昌祠,移建明伦堂,在南边建金甲阁(即尊经阁),还环筑宫墙,建照壁、崇圣祠。康熙五十年(1711年),解元郑荣等又改迁土主祠,重建寝殿、前楼,知州陈士昂续修石台九加丹垩。雍正六年(1728年),知州徐树周等又增建忠孝祠三间。雍正八年(1730年),知州史增同等修建史皇阁三间,重修明伦堂三楹,义路、礼门各三间。雍正十一年(1733年),知州程近仁等重修大成殿及两庑、大成门、文明坊,并配有完备、齐整的礼器、祭器及乐舞器具。

赵州文庙在大理州所有现存文庙中,是建筑保存最好的文庙之一,但改为他用,完全失去了文庙原有的功能。现存的赵州文庙在凤仪西街,坐西向东,自东向西建有照壁、泮池(均已不存),戏台(已不存),棂星门、大成门、大殿、后宫(启圣祠)及前后两院南侧建有明伦堂,组成一进四院结构。大殿前有露台。大成殿面阁五间,进深四间,深18.5米,宽23米,中三间抬梁结构,檐下五跳偷心造斗拱挑檐,拱上雕卷草文,单檐歇山顶,高约13米。后宫(启圣祠)双层阁楼连回廊五开间,宽17.5米,下层檐下饰木构垂花,上层檐下四跳偷心造斗拱挑檐,屋面举折而缓,气态飘逸,蔚为壮观。

现见诸史志及碑刻的赵州文庙碑文有十来篇,相当详尽,文献丰富。

2003年12月,赵州(凤仪)文庙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太和县文庙。明清时期,大理府辖四州三县,其中就有太和县。由于明代唐伯元修万历《太和县志》刊本及清代张相度修康熙《太和县志》均已散失,太和县很多历史资料已无法查阅,只能就其他资料考证太和县文庙的历史。

据陈文撰《云南图经志》载:“文庙在府学之东,创于元时。”而教谕李植《重修太和县文庙碑记》称:“考邑学建自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开拓于嘉靖六年(1527年)。”而民国《大理县志稿·县先师庙兴废之概略》一文则称:“县先师庙在县治东,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康熙《大理府志》则称:“先师庙在县治东,明嘉靖六年(1527年)知府葛煊建。”四种说法,时间悬殊达两个世纪。由于无法找到《太和县志》,所以四种说法孰是孰非无法断定,只能分析取舍。但第四种说法建于明嘉靖年间肯定是错误的,可以舍去。第二、三种说法都是洪武年间,只差10年,资料也较多,“一”“二”之差也可能是笔误,太和县文庙最早建于明洪武年间可以肯定。洪武以后,景泰六年(1455年)、正德二年(1507年)、嘉靖六年(1527年)太和县文庙都经过扩修、增建,因此太和文庙建于嘉靖六年之说肯定错误。至于陈文撰《云南图经志》称太和县文庙“创于元时”因无更多资料佐证,只能暂作存疑。但陈文生在明代,当时离太和文庙创建时间不远,他的结论当时应有依据。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太和立县,同时,至元年间政府下令各地建文庙,在这种情况下,大理路、太和县同时建庙祀孔完全是可能的,因此太和县文庙创建于元代也并非不可能。

根据地方士绅之请,仿照省城昆明将府、县文庙合并,太和县文庙于清光绪丁丑年(1877年)正式停办。但太和县文庙在明清两朝存在了近500年,如果创于元代,则存在时间长达近600年。

太和县文庙是正规的建制文庙,建筑规模有明伦堂、大成殿各三楹,两庑各五间,大成门三间,棂星门,左右乡贤、各宦二祠,及启圣宫、魁星阁、尊经阁、文昌宫、泮池、斋舍、义学、射圃,还有金声、玉振坊,备有礼器、祭器250多件,及乐器50余件,并置有宾川大瓦溪学庄田,每年收租逾60石。

太和县文庙遗址今已不存,原址应在今县城东门一带。

现在能查到的太和县文庙文献尚有近十篇,其中儒学教授赵傅弼撰写的《先师庙碑记》,《大理县志稿·府先师庙兴废之概略》一文称,此碑记所记为大理府先师庙,但笔者推测,此碑记录的正是太和县文庙,因文中有“卜庙地于府治之东”的确论。府治之东,正是太和县文庙地址,大理府文庙址原在城南,从未有“府治之东”之说,因此该碑记极有可能为记述县文庙之文。

下关文庙。下关又名龙尾关,两名均相对于上关(龙首关)而得。据《蛮书》载:“晟罗皮取大厘城,仍筑龙口城为保障。”从这段话看,似乎在晟罗皮之前,此地就筑有关隘,才有“仍筑”之说。《蛮书》上还有:“龙口城,阁罗凤所筑,萦抱点苍南麓数里,城门临洱水,河上桥长百余步,过桥分三路,直南蒙舍路,向西永昌路,向东白崖城。”这段话描述的肯定是下关。同一部书,两段话似乎难对龙口,但下关又叫龙口城,至迟筑于南诏后期,似乎可成定论。明代蓝玉、傅友德征大理,破关得胜而入,故下关又称得胜关。元代至元以后归太和县辖治,历史上一直是大理的南部屏障,也是滇省西部交通要冲。

因几种版本的《太和县志》均已失散,故下关很多史料已难以查找,下关文庙沿革也难以描述。但据挖色文庙光绪十三年(1887年)碑文载,下关文庙为明朝翰林御史赵雪屏所建,只可能在赵雪屏回乡后所为。据史料载,赵雪屏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辛亥岁,诏许以御史大夫致政家居”。当时赵雪屏56岁。回关后,他卒于隆庆三年(1569年),因此下关文庙建成时间估计应在他回关10年之内,也就是1551—1560年之间,至今已有470多年的历史。

下关文庙虽不属于县级建制文庙,但因为下关所处地位重要,文庙建筑基本按规制建成,且完全具备文庙的基本功能,因此,也可以算作准建制文庙。因赵雪屏在科举考试中曾名列云贵两省乡试易经魁(经元),易经是中国命相学的支柱之一,因此下关文庙建筑布局及装饰围绕孔子生辰八字中用神对五行的喜忌,突破了传统文庙的一些定式,取消了照壁(鲁壁)、棂星门和泮池。大门外植有对称的两株大榕树。大门改为两边八字形引风门墙,大成殿地基石上雕有精美的火焰图腾和笔筒浮雕,这在中国文庙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特例。此外,文庙中还建有存省室和慎怡室,这也是其他文庙所没有的。“存省”者,来此地者应存“吾日三省吾身”之念;“慎怡”者,来此地者应戒玩乐淫逸之念,尽忠职守。文庙还建有“斜阳阁”,因文庙位于斜阳峰下;另外有对称的“凌虚阁”,“凌虚”者,升于空际,三国曹子建有“建三台于前处,飘飞升以凌虚”之说,三国阮籍还有“寄颜云霄间,挥袖凌虚翔”的诗句,这充分体现了赵雪屏深厚的国学功底。除此之外,文庙中还有石牌坊和文昌宫,留有不少当时名家书法精品,如王联元所书“程子四箴”和“凌虚阁”大匾,翰林马恩溥所书“斜阳阁”匾,李尧臣所书“斜日青山外,阳春万户中”的对联,石坊上有“德侔天地,道贯古今”联,可惜在岁月沧桑中,均已荡然无存,令人唏嘘叹息。

2011年,大理市政府对下关文庙恢复重建,在斜阳峰下的一块虎座高台平地上,一座建构精美、宏伟壮丽的下关文庙重新迎接四方游人瞻仰膜拜。每年春季3月、秋季9月,常态化开展的“三礼”及祭孔活动,也使下关文庙成为一个新的旅游景点和文化圣殿。

此外,大理市众多的乡村文庙一般只有一个大殿,殿内塑孔子像,有些还是孔子与其他圣人像同塑于一个殿中。这些乡村文庙并不完全具备文庙功能,一般只有祭祀功能,但仍然反映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间的传播、影响之深,成为中华传统美德在民众中普及教化的重要平台。

其中挖色孔庙是比较规整的乡村文庙,而且庙中尚存的光绪十三年(1887年)原碑,不仅写明了挖色孔庙的由来,而且肯定了下关文庙的大致建筑年代和开创之人为赵汝廉(雪屏公),这是非常可贵的文物资料。

大理月溪村文庙,虽建筑已全部拆除准备重建,但殿中的孔子塑像仍完好地立于天地之间,实属乡村文庙奇观。

上关漏邑村文庙,村中集资重建后,还曾多次举行祭孔仪式。

喜洲周城龙泉寺是一个相当精美的古建筑群,文宫、武庙、龙泉寺三庙合一,外有三道各自大门,内部则三庙同院,中间由两个建筑非常宽敞、精致的过厅楼相连。三院建筑保存完好,彩画、壁塑漂亮、传神,2008年9月被大理市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挖色大成村三圣宫、喜洲仁里邑三圣宫、湾桥宁邑村孔子殿、凤仪大江西三圣宫,这些都属乡村一级的小型文庙,有孔子塑像,有一定的祭祀及教化功能。

《大理市志》称,大理市历史上有16所书院。大理州孔子学会编《大理历史上的书院》则称,大理市历史上有22所书院,其中2所更名,实际为20所。大理大学汪德彪编《大理明清古代书院介绍》中,大理市现辖区范围内的书院共有17所。

现存的大理市古代书院尚有西云书院、凤鸣书院、上关波罗书院、上关文源书院及大理才村中央民族文化书院。其中文源书院及中央民族文化书院仅存遗址,另外大理一塔寺所建的明代书院,经修缮,是一所建筑精美大气、规模较大的书院,但未能查到该书院名称。西云书院、凤鸣书院、波罗书院相对都保存比较完好,且有古碑资料仍存。

现有4所新建书院,一为李忠祥先生捐资重建的苍麓书院和李云殊女士所建的元阳书院,还有李建永先生2010年创建、位于下关的明泽书院及毕光辉创建、位于大理的沧海书院。与上述硕果仅存的古代书院一起,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大理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底蕴深厚的文献名邦的辉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