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川(州)文庙

邓川(州)文庙

邓川文庙大成门

至圣先师孔子塑像

邓川文庙,始建于元代,建在中所会真寺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迁玉泉乡州治右边。成化十四年(1478年)被泥石流砂水淹没。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巡按郭绅亲临其境,张贴公文筹建文庙在象山脚,并且推选提学佥事何俊、司业罗钦顺二人各写一篇文章记录。到了崇祯四年(1631年),知州徐保泰视察确认文庙遭洪水冲毁后,决定将文庙迁建在鼎胜山。由于地点荒凉偏僻,不久倒塌废弃。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知州何公琮带头捐出俸禄,同儒学弟子周道治、段延等将文庙迁建在州治城南,不料又遭溪水暴涨毁坏。乾隆十六年(1751年),知州萧克峙主持开始将文庙迁建在来凤岗上,开辟出山间五大梯级平地,最上面兴建大成殿五开间,大成殿后稍左建有三开间的启圣阁。大成殿前左右各建有七开间的东西两庑,大成殿前天子台作为跪拜地。庭院前面依次建有三开间的大成门,门的左边建有名宦祠,右边建有乡贤祠,再右边还建有更衣所。正前方依次建有棂星门,还建有“金声”“玉振”石碑坊。文庙周围建垣墙,垣墙东北角建有“礼门”,东南角建有“义路门”。石碑坊前面建有鲁壁,再前面建有泮池。整座文庙殿宇辉煌壮观,规模恢宏。知州萧克峙以及邑人郭焕都撰写有《来凤岗文庙记》。道光三年(1823年),署州李文培捐钱并筹款重新修缮文庙。时隔74年,到光绪二十四(1898年),由知州陆长洁勘测,选来凤山西北坡下空地数十亩作为文庙迁建新址,得到当地士绅杨琼等的支持,就在当年春破土动工。历时六年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终于竣工。时建有大成殿是重檐歇山顶形式,杏坛、东西两庑,启圣祠、名宦祠、乡贤祠、大成门、棂星门、魁星阁、鲁壁、泮池及状元桥等古建筑群。当时文庙除了一年一度祭孔大典以外,每年秋天,州里各乡、村的高小毕业生,都到文庙参加会考,凡考取外地中等、高等学府的学生以及仕途升迁官员,都要到文庙敬香拜孔,表达酬师谢恩的心愿。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邓川县民众教育馆、邓川医院、邓川县训导团等都先后设置在文庙中。这时的文庙,从占地面积、楹庑楼量、建筑格局等,都比以前宽敞宏伟。

1953年,由大理专员公署拨款,新建砖木结构教学楼两幢,设教室8间。1954年秋季,邓川中学迁入文庙办学至今。

邓川文庙泮池

邓川文庙现存有清宣统元年(1909年)《邓川学宫迁徙碑》1块。另有“邓川州儒学记”印。印为铜质长方形,长8.4厘米,宽5.3厘米,厚1.6厘米。印面四角有高出印面0.2厘米的长方形钉。印纽是椭圆柱形,高8.8厘米。印背和两侧刻楷书铭文,右侧刻“光字一百九十三号”,右刻“邓川州儒学记”,左是满文,左侧刻“光绪三年十一月□日”。印文为刻字,右满篆,左汉篆。

邓川文庙大成殿

“邓川州儒学记”印

邓川州文庙图

邓川州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