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苍麓书院,多少仁人志士在这里洒下辛勤汗水,无数著名人物在这里留下佳话。

苍麓书院历史悠久,早在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由御史谢朝选创建,正德十二年(1517年)知府汪标和学使赵锥恒先后为书院购置学田,万历八年(1580年)巡按御史刘维又置田36亩,崇祯二年(1629年)参政王景增修,并置学田30亩。根据督学王臣撰记,当时“前有明伦堂,后有尊经阁,下建升仙桥,有斋舍十余间”。明代督学康承祖(大理人),有碑刻《苍麓书院记》详细记载了书院的发展历史及有功之臣。

书院后院正门

书院博览馆

明朝时苍麓书院由地方官府、学者争相授其书院,研究学术,实时教化,至古书院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知名学府。汇聚各种人才,收集重要文献典籍,刻印文献资料。其版本、文献以至成为重要的大理古代书藏。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对苍麓书院最有影响的两位著名人物,一位是明代状元、文学家杨慎(1488—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禀性刚直,每事必直书。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受廷杖,遭贬谪流放云南大理,以投荒多暇,手不释卷,博览群书,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多。著作达百余种,后人选辑为《升庵集》八十卷,流行于世,这位著作等身的著名人物,当时曾教于苍麓书院。

书院中院碑刻

另一位是李元阳(1497年—1580年),字仁甫,号中溪,白族,大理人。明嘉靖五年(1526年)中进士,初授翰林辽庶吉士,后授江阴县令,外抗击“海寇”,内施惠政于人民,被升为户部主事,监察御史。因仗义执言,受到同僚排挤打压,最终因看不惯官场黑暗,回到大理老家隐居,与谪居于云南的杨升庵相契最深,两人常在一起吟诗作画。中进士前,就读于苍麓书院。

名人为书院添彩,书院因名人增辉。作为名震苍洱、滇西的苍麓书院,为大理的文化勃兴和文明传承,培育英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