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奎星书院碑

重修奎星书院碑

乡进士文林郎吏部拣选知县杨凌衢撰。

大理府儒学生员张幅朴斋氏甫篆盖。

考太和邑内化育人材之区,载在郡志者有苍山书院,后改苍麓书院,又有桂香书院,源泉书院。院各自有名,名各有义。独是院以奎星,名何也?盖仰文治之崇隆依星斗之余光以培士气,以振人文也。且是院原无奎星之名,曷为重修也。先是,明季上院李姓祖代创为祠堂,西有大殿三楹崇奉释迦佛祖,南北平庑以为士子朝夕讲贯之所,广置常住田亩,永为寺内香需,名曰佛堂。现有碑志可凭。尔时地灵人杰,风气彬彬日盛。嗣后李姓子孙增修庙宇,改北平房为楼,再造东楼三间,规模视前稍为壮丽。然而常住尽废,香灯几绝,世远年湮。东楼倒敝,南北亦皆倾圮,虽留大殿,垣不属桷,桷不连榱,风雨飘摇,古刹将尽。李姓非不欲修葺也,既苦于孤,又诎于力,徒叹息耳。余先伯邑庠生杨公讳维宽,于此教读,历有年所,及见古人遗迹,荒于榛芜,触之慨然,每彷徨而不忍去。常对人曰:天下事一姓为之而不足者,众姓为之而有余。奚为坐视,乃尔?故会本街张公庠生讳幅,在中劝勉,着李姓立与上院众姓合同与复一币。其约曰:庠生李公讳鉴清等情愿将祖遗梵刹作众姓共同香火,与所原卖常住田亩任随取赎,李姓不得再认檀越云云。适有庠生段公讳高标,身任其责,力劝杜、黄、杨、众士庶各捐功德银两。于乾隆五十三年冬,整顿大殿,于嘉庆辛酉年春再修东楼,仍旧规模也。呜呼!创者岂不计修者之资?而修者亦宜顾创者之志。众姓竭力,重修庄严圣象,使故者新之,缺者补之,虽非琳官绀殿,灿于日星飞阁层台峙乎苍洱。然而凤山之麓,台峰之左构此殿宇巍然独立。古有灵会,晨钟交映,右有法资,暮鼓相闻。霞溪之水浇其侧,宏圭之山壮其观,亦胜览也。而岂直为赏玩遨游地哉!特于东楼庄塑奎像异神,贶以镇风脉也。改名书院者,所以集名儒讲正学,励后生树道德之防,而破邪僻之迳也。且令善男信女修斋建醮,上以祝皇图巩固,下以祈百室盈宁,一举也,而善无不仆焉。由是而积功程,以大观瞻,培发脉以振人文,当不止上院之光也。后之览斯院者,即谓上院下院取意于此也可。是为序。

重修奎星书院碑

龙飞嘉庆辛酉年爽钟月黄道吉日。上院乡老杨恪,杨谓、段高兴、李枝秀,庠生段璨、李枝馨,吏杨正烈、段瑞,庶民段龙跃、杨起先、黄文、杜超等合立。

一送主段高兴统男生段璨,夏田贰丘,随纳原粮峨崀拾税贰升。

一常住田坐落本寺前后、左右,东至李枝超、李枝馨,南至大路,西至李枝秀、杨霭,北至段显祥、李子清。李姓于乾隆五十三年前卖出张姓壹段。卖与段姓壹段。

一坐落坡头甸内共大小柒丘,东至赵含,西至李结,南北至沟。此段李姓于乾隆五十三年卖与赵姓。以上二项田粮属峨十甲,夏税贰斗。日后众姓取赎照五十三年前原契取赎。

一上院众姓种获松树壹坡,坐落弥勒山后面,东至大石头,南至大沟,西至段姓,北至路。此坡树捐入香火之底。

一送主段国器,夏田贰丘,随纳峨十税壹升,此田为魁诞香火之底。

碑原存喜洲,现已毁。据大理图书馆存1944年拓片录文。文27行,满行47字。直行,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