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穹县学宫
浪穹县学宫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旧址在县治西山之麓,当时知县金文举把学宫建在分司署址。弘治元年(1488年),参政毛科将学宫迁至西山之麓重建,岁久失修倒塌。万历八年(1580年),知县陈澄改建崇圣祠,尊经阁。
清康熙元年(1662年),知县罗时升重修。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知县吴一鹭建云路坊。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知县赵洪、教谕张瑞亮、训导刘发重修。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通判黄元治新设神座,增建东、西两庑。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知县韩腾增建省牲、斋宿两楹。道光十八年(1838年),地震后房屋倒塌,知县樊肇新维修。咸丰六年(1856年),学宫毁于兵燹。光绪十二年(1886年),知县陈文锦等筹款重修,学宫正西向东,前有泮池,左右建金声、玉振二坊,中建泮池,池上修有园桥,四周石栏围砌,池水左温右凉,进为棂星门三楹,左右建有斋宿、省牲二所,再进建造大成门三楹,左为乡贤祠,右为名宦祠。再进建有大成殿三楹,左右建有东、西两庑各五楹,后为崇圣祠,又后为尊经阁,阁下为苍圣殿,庙右为明伦堂,左有道斋,右有德斋,堂后建有敬一亭。至今,大成殿遗址在原宁湖小学校园内。
浪穹县新建庙学记
温陵王中撰大理府传学教授金华杨光书丹中顺大夫大理府知府括苍杜瑜篆大理古六诏之地去京师万里秦汉历唐有天下之广不能怀柔浪穹居大理西北,号为严邑。当蒙、段氏据有以来,民相攻伐,被毡荷毳载甲佩兵而已,又况二氏俱其圡首,宜乎诗书之教未之前闻。越大明洪武壬戌,天兵南下,悉以其地入为郡县,而守令者难其入,乃出近侍之臣俾司牧之,而给事中金公文举实来,公从政有经治民无刻,至则恒欢曰:“斯邑地越要荒,民杂僰爨,其俗心气类与中国殊异,天子所以设官分职者盖一视同仁,均为赤子而期欲教化之,非徒欲专理于钱谷也。”即议建学,设子弟员士之学术才行者为之师,仍命工师抡材卜地于塽垲之阳。然兵燹之余,学宫草创 而公亦以秩满考绩归朝,恒念斯建未完为慊。后公复来,乃易旧制而大新之。主簿上党杨君青继至,又能赞襄其事,不四月而竣,门庑斋芦庖廪巍然奂然,当落成之际,公率寮佐谒庙行释奠礼毕,升讲堂列诸生于下,诲之曰:“夫学者,立教也。圣人之教在人,辟犾天地日月之与庶彚,莫不均覆溥载而同一照临,虽地有远迩,而三纲五常不可一日无。否则,天里民彝骨相泯灭,宁可得而治欤?汝其勖旃!”言既,训导李用卿等退而请曰:“公之莅斯临敝邑也,开诚布公彰善瘅恶,以故奸黠屏迹田里归心。下车之初,首询民瘼,知民之艰于水利,岁屡不登,公便宜凿渠,溉田数百千顷。寻复大新公署,凡山川社稷之祀之所靡不具举,今又建学以教其子弟,若等敢不唯公是从,请载其事,播诸珉坚,以垂将来!”中曰:“君子之化远人,当用夏变夷,俾知毡毳之曷若衣冠兵彬,刃之利与弦诵则不待政令而风俗丕变稽之与史闽蜀昔为偏方民不知学。自文翁化蜀常衮治闽,其后学者斐然人才彬与上国齿。”议者以谓:“由二公以开导之今,公能兴学立教不鄙夷其民。”中知后世史氏感其德诏之向学必自今始,而言为政之?善者,必以公为称首第,以踧谫不足以记述公绩,姑即其大略书之碑碣,后之继公而治者知有所取则云。洪武二十四年春三月既望提调官承事郎知县会稽金文举 将仕郎主簿上党杨青 典史王□将仕佐郎巡检李良 李顺 百夫长李惠 赵顺 训导杨用礼司吏王讷 杨俊 杨宝 赵昌 典史杨和之 通事张素张心杨□耆宿施庆 李庆 李宝 王坚 杜智斋长王德春 马德温等立石金陵施仁镌。

浪穹县新建庙学碑记
此碑存于洱源县县城文庙内,青石质,高125厘米,宽28厘米。碑文直行楷书阴刻,27行,行5—40字。温陵王中撰,大理府传学教授金华杨光书丹,中顺大夫大理府知府括苍杜瑜篆,金陵施仁镌。此碑立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是研究洱源教育事业发展史的重要史料。
浪穹县儒学碑记
知府 杜 瑜
浪穹为县在大理西北,号为严邑,蒙段据有以来,民间被毡荷毳,
甲佩兵而已,明洪武壬戌,天兵南下,始复汉之境土,悉以其地入为郡县。守令难其人。又出近侍之臣,俾司牧之,而给事中会稽金公文举来令兹邑,从政有经,不事苛察,尝谕其属曰:天子所以设官分职,将以一视同仁,等民于赤子而教化之,非徒欲利其钱谷贡赋也。遂议建学,群弟子员择士之学术才行者为之师,乃卜地创学,会主簿上党杨君清亦至,又能赞襄厥事,不四月而殿堂、门庑、斋庐、庖禀巍然焕然。落成之日,公率僚佐谒庙行释奠,礼毕升讲堂,列诸生堂下,诲之曰:夫学所以立教也,圣人之教在人,譬如天地日月之于庶汇,莫不均覆溥载而同一照临,虽地有远迩,然三纲五常,不择地而具,二三子共朂旃,明日训导李用卿辈谒余请曰,金公之莅斯邑也,下车之初首询民瘼,知民艰于水利,岁累不登,公便宜鉴渠溉田数十顷,寻复大新公署,凡山川社稷之祝靡不具举,今又建学,以教其子弟,金公之于浪穹,可谓不负君命,愿惠一言,播诸坚珉,以垂将来,愚观闽蜀,昔为偏方,民不知学,自文翁化蜀,常衮治闽,其后学士彬彬与上国齿,然则后世书六诏之向学,必自今日始瑜也,踈谫不足以记述伟绩,姑即其大略书之,俾后之继而治者知有所取则云。
寺在大理府北二百里,为浪穹县界,唐南诏时外八坛场之一也。前代置常住田十八双三亩,国初洪武初大理僧无极,谒高皇帝于金门,进山茶一株,白马一匹,初至殿前,马嘶花开,帝异之,宠赉甚厚,授无极大理府僧,纲司都纲,赐敕赐诗遣归,随命布政使张 亲至大理问劳,无极凡寺田,俱照前代版图,给各寺以资焚修祝厘。正德间,标楞之田,为豪右所侵夺,今存者三十六丘,香灯田八丘,已非原额矣。岁输秋粮夏税,则自唐至今未变也。土人不知宪典,往往逐僧夺田,嘉靖间,贤守令相继究复仅能有存,其乡之大夫士恐其久而湮也。请余记,因书其始末以告之。
标楞寺田记
李元阳

标楞寺碑记

儒学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