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县文庙及书院概述
巍山县面积2200平方公里,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67474人,有彝族、回族、汉族、白族、苗族、傈僳族等6个世居民族。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巍山置县名邪龙,属益州郡管辖。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邪龙改属永昌郡。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平定南中,邪龙改属云南郡。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增设宁州,邪龙属之。
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建宁国王张乐进求逊位于细奴罗,建号“大蒙国”。第二年建蒙舍诏。永徽四年(653年),唐王朝授细奴罗为巍州刺史,与汉族正州区别,为羁縻州。麟德元年(664年),唐朝设姚州(今姚安)都督府,巍州属姚州都督府辖羁縻州。开元元年(713年),盛逻皮于国中立孔庙,劝民崇儒,此即为云南最早建庙祀孔的历史。开元十六年(728年),唐王朝封皮罗阁为永昌都督。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皮罗阁兼并五诏后,迁都太和城,以蒙舍城为故都。天宝七年(748年),阁罗凤改巍州为阳瓜州,封凤伽异为刺史。兴元元年(784年),南诏设十睑,在蒙舍诏地设蒙舍睑。
后晋天福元年(936年),段思平讨平杨干贞,建大理国。宋乾德三年(965年),大理国在蒙境设开南县,后改设蒙舍镇。
蒙古宪宗七年(1257年),设蒙舍千户所,隶属大理上户所。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改蒙舍千户所为蒙化府,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为蒙化路,蒙化之名始此。至元二十年(1283年)改蒙化路为蒙化州,隶属大理路,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于蒙化州设定边县(今南涧)。
明洪武二十三年(1286年)建蒙化卫城,洪武年间创办蒙化庙学。正统十三年(1448年)升蒙化州为蒙化府,知府为三品官。弘治十四年(1501年),通判胡光于城内创建崇正书院。正德年间(1506—1521年),府印归流官,通判掌。万历年间(1573—1620年)改流官、通判为同知,掌府印。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蒙化仍为府,设卫守备、卫千总各一名。康熙五年(1666年)裁蒙化卫千总。康熙七年(1668年),以蒙化偏僻,不必设镇,裁蒙、景、楚、姚镇,改设鹤庆永北镇。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设楚、姚、蒙、景标镇,设蒙千总一名。雍正七年(1729年)裁楚雄府属之定边(今南涧)县归蒙化,改设定边巡检司。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以府例不合改设蒙化直隶厅。
蒙化自汉迄唐,属县,属郡,属都督府,虚事羁縻者600余年;自唐迄明为州,为县,为府,寻升为路,复降为州,隶土司者亦600余年;自明正统始设流官。自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裁为厅,至清末则又141年。
民国初改蒙化为府,辖蒙化、弥渡、漾濞三县。民国三年(1914年),裁全国府、厅、州,一律设县,复改蒙化为县属二等。
解放后,仍称蒙化县。1954年,中央内务部批准蒙化县改为巍山县。1956年,建巍山彝族自治县和永建回族自治县。1958年11月,两县合并为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1960年9月1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
巍山文庙历史悠久。据《新纂云南通志·大事记》载“玄宗先天元年晟罗皮立孔子庙于国中”,新编《大理白族自治州志·大事记》也载“开元元年,南诏王晟罗皮立孔子庙于国中”。新编《云南省志》载唐太极元年(712年)“盛晟罗皮立孔子庙于国中”。先天元年为712年,开元元年为713年,三种记载仅差一年。其余众多志书史料对此事均有记载,不多引述,年代稍有差别,但肯定的史实是一致的:晟罗皮的确在唐代于国中建过孔子庙。周宗麟撰民国《大理县志稿·卷十》“吾邑当蒙氏时,晟罗皮创立孔先师庙,遂为典祀之权”,说当时不仅建了孔庙,还开创了祭孔典礼。这是云南省最早建庙祀孔的记载,距今已有1300多年,比云南史学界部分专家认定的“至元十三年(1276年),赛典赤……在中庆路(昆明)及大理等地首建文庙”的结论上推了560多年。这段历史是应该重新研究、肯定的。而且南诏开创的云南文庙历史并非孤例。清代蒋旭撰《蒙化府志·卷一·蒙氏始末附》又有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劝丰佑“建文庙于玉局峰下,以儒教典籍训国中,明三纲五常”的记载。南诏《德化碑》载“阐三教,宾四门”,这是南诏的国策,因此南诏建孔庙、以儒治国、教化民众乃是顺理成章之事。南诏与唐王朝亲善,希望在唐王朝支持下一统六诏,因此遵从唐太宗李世民诏令全国“各州县皆立孔子庙”,这当然是南诏当权者必做之事。南诏国先后建立的这两所孔庙,虽然遗址不存,但历史却不能因此湮灭。
巍山县城现存的文庙为明洪武年间所建,后经明天顺年间、弘治年间、嘉庆年间、万历年间及清顺治年间、熙年间多次重修,增建,形成了规模宏伟壮观、规制齐全的文庙。有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雁塔坊、崇圣祠、明伦堂、名宦祠、乡贤祠、启圣宫、尊经阁等建筑。建筑艺术精湛,出阁架斗,雕梁画栋,高大宏伟,一直完整地保存到民国年间。解放后,改为巍山一中校舍。2015年1月26日,巍山文庙修缮工程竣工,巍山文庙迎来了新生。
巍山县大仓镇六圣宫、九圣宫两处庙宇,均建有孔子殿,为民间力量集资所建,虽不是正规的建制文庙,但仍然具备文庙祭祀等部分功能,这也充分体现了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渊源之深、传播之广。
巍山历史上有过9所书院(含易名),分别为:文昌书院(后改名学古书院)、育德书院(后改名为南社学)、兴文书院、罗公书院、文华书院、文明书院、崇正书院、明志书院、育英书院(北社学)。
现存书院有4所,分别是:文华书院、育英书院(北社学)、育德书院(南社学)、文昌书院(学古书院)。
文华书院光绪元年(1875年)在玉皇阁旧址上创建,1998年被云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书院占地4000多平方米,由大门、二门、泮池、雁塔坊、魁星阁、藏书楼及两厢房等大小9个院落组成。
魁星阁为重檐歇山式建筑,面宽五间,下层四周设围栏,上下层檐下都设七踩斗拱。
藏书楼建于高台上,面阁五间20米,深15米,高11米,重檐歇山顶,翼角出檐甚长,无斗拱,雕刻构件生动。整个建筑气势宏伟。
文华书院现保存碑10通。
育英书院(北社学)始建于明代,现存大门及中厅厢房,其中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的先师阁已被迁于蒙阳公园内。大门为单檐悬山顶牌楼,明间高,次间低。明间设九踩斗拱,次间为七踩斗拱,错落有致。1987年被巍山县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群力小学校址。
育德书院(南社学)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由大门、过厅、后阁及两厢、花园组成。后阁重檐歇山顶,面阁三间,除上层擎檐柱为圆柱外,其余皆用方柱。具有明代建筑风格。1987年被巍山县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巍山南街孙家巷。
文昌书院(学古书院)最早为明代蒙化卫指挥使杨浚所建启蒙义学。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由县城士绅增修大厅、忠孝楼,建忠孝石牌坊(“文革”中被毁)。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教授卢镦建厢房、厨房、书室。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由蒙化直隶厅同知黄大鹤及士绅捐资维修,改名文昌书院,并题书碑文“丙辰秋闱,登贤书者甲于滇省”。清咸同年间毁于兵燹。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称学古书院。民国四年(1915年)改设蒙化中学。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中学迁至文庙,书院改为小学。建筑群由大门、牌坊、中殿、大殿、魁星阁、金甲殿、厢房三进两院,现存大殿最雄伟,前有月台,四周大理石栏杆,台前正面设大理石雕龙玉路,殿为单檐歇山顶,门窗雕刻细致生动。古建筑还保留中殿、大殿、金甲殿、魁星阁及部分厢房。1987年被巍山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