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涧文庙

南涧文庙

南涧文庙现仅存大成殿、启圣宫。

大成殿坐东北朝西南,修缮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清代建筑,有明代遗风。面阔5间,通面阔17.5米,通进深11.5米,为夯土墙,抬梁斗拱,七架梁前后双步廊结构,单檐歇山九脊青瓦屋顶。其柱架梁粗大,前檐斗拱、翼角结构复杂。其梁架、斗拱、雀替等木作装饰雕工细腻、线条流畅,刻有图案,彩绘古朴生动。四层木雕斗拱装饰颇具规模,斗拱前檐板刻有莲花、福寿纹样,有明代遗风。大成殿曾供奉孔子等圣人牌位、是祭祀孔子盛典的大殿,也是文庙颇具规模的建筑。

南涧县毓秀书院规模实景图

南涧县毓秀书院孔子像

启圣宫位于大成殿后中轴线上17米处,修缮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面阔三间,通面阔10.9米,通进深8.7米。土木结构,单檐歇山青瓦屋顶,规模略小于大成殿,其梁架线条流畅、古朴,雕刻较少,是供奉、祭祀孔子家眷等圣人牌位的地方。现保存状况较差。

南涧文庙还存有部分石雕构件遗存,如狮纹抱柱石、御路石、石碑残片等。

由于年代久远及风雨剥蚀等,现存文庙受损严重,大成殿屋面瓦砾局部老化脱落、椽橼朽坏严重,部分建筑构件脱落等;启圣宫墙体严重拉裂,屋面瓦砾脱落、局部梁架椽受损严重,属于严重危房。2012年元旦启动“南涧镇历史文化古街区保护与发展项目”一期工程,抢救性修复保护修缮。

南涧文庙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后历代修缮,现存建筑大成殿、启圣宫分别修缮于清道光九年及道光十九年。据《康熙定边县志》载:“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于南涧段置定边县,隶镇南州,后省县入州。明初复置县,改隶府。县旧治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建。明成化八年(1472年)知县冯源广建社学于旧治东门内。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知县胡廷珍重修。丁亥年(1587年)景倮劫县焚毁。知县周希孟改建于旧治东。壬辰年(1592年)地震,圣殿明伦堂两庑具倾。康熙十年(1671年),知县吕崇简,卜地于县治北,建大殿五间。继署县事按察司经历汪牧建启圣祠、戟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知县何锡爵建置两庑,棂星门。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知县崔靖建明伦堂。署县事楚雄府通判周蔚铸俎豆祭器,四十一年(1702年)刊竖预制训饰士子文碑记,五十年(1711年)知县杨书重修,复置月台、神道,开泮池,建名宦祠,乡贤祠,规模乃备。创建虽自康熙十年(1671年)为始,三十二年(1693年)设学。”《乾隆续修蒙化直隶厅志》载:“定边旧学,成化八年知县冯源广建,嘉靖三十七年知县胡廷珍重修,康熙十年,知县吕崇简新建圣殿五间,二十七年知县何锡爵重建文庙。县裁,春秋二祀仍于中丁日委学官以祭祀。”

南涧文庙大殿及两庑

康熙年间南涧文庙已鼎盛,颇具规模。后虽地方经济衰退、政治变动和兵燹等多种原因,文庙发展停滞,保护力度也骤降。民国至20世纪50年代,文庙大部分建筑受毁,现仅存大成殿、启圣宫。20世纪80年代以来,南涧文庙隶属南涧县公检法机关,启圣宫在县检察院内,大成殿在县公安局大院内,分别由两家单位使用管理,直到20世纪90年代公安局、检察院先后搬迁新址后售予私人使用。现通过南涧县委、县政府及文物部门的努力,文庙大成殿已于2011年11月29日达成捐赠协议,由私人向政府无偿捐赠,现大成殿院落权属已归政府所有。启圣宫权属划归工作也正在积极协调中。

南涧文庙既是祭孔圣殿,又是传授儒学的地方学校,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的儒学教化传授作用,是当地政府尊孔崇儒、重视文化教育的见证;作为南涧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起到了使乡民通文达理、知书贤明、开启智慧的作用,是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发展的摇篮及人才培养基地,为南涧的社会文明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现存南涧文庙建筑体量大,建筑规格较高,年代久远,其柱础、结构等保留有明代遗风;大成殿梁架用料考究,前檐及翼角木架结构复杂。斗拱、雀替等木作雕刻精湛、线条流畅、粗犷大气、古朴自然;四层斗拱结构复杂、装饰大气雄伟。整座建筑工艺精致,设计科学,对研究明清的文庙建制、建筑样式,南涧的儒学、文化、政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南涧文庙虽仅存大成殿、启圣宫,但其建筑格局遗迹保存完整,两院落形制基本保留原貌,其御路石、文庙石狮、碑额、古砖、古树零星还在,是大理州保存较古老、完好的文庙古建筑,文庙装饰彩绘又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是中原文化和地方文化和谐融合发展的见证。

南涧文庙是大理州现存较好的古建筑之一,县委、县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对南涧文庙给予高度重视,已列入南涧县“南涧镇历史文化古街区保护与发展项目”的重点抢救修缮保护工程,并于2012年1月1日开始对文庙等老街古建筑进行抢救修缮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