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书院
明隆庆三年(1569年),四川华阳进士胥铉来任剑川州知州,他认为剑川庙学“舍榭鲜少,严冬风烈,交通不便,渐趋颓废”,于是将书院移建金华山左麓(今剑川一中址)。隆庆四年(1570年),“召工计度,界画位置,伐木于林,辇石于涧,集徒役于讼庭,捐倡钱于俸入,旬日之内,士民乐趋。经始于庚午(1570年)之春,告成于是岁之夏。首尾五阅月,官不知费,民不知劳”,在金华山左麓建成一所“梁栋争辉,钟鼓发响”的金华书院。第一任山长,由朝议大夫杨廷干(剑川人)担任。他致力于书院旨在为科举考试作准备之教学活动,除教授经史词章外还于此首创明理学。从此,金华书院就成为剑川学子学习深造的场所。明代,大理学者进士李元阳特此撰书了《剑川金华书院记》一文以记其事。
金华书院记
明·李元阳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以教化为先务,所以仁天下也。取诗书百家之言,以学宫领之,群士而肄习之。欲其内有穷理尽性之益,外有开物成务之能。此学校之所由设也。厥后此意不明,惟知以记问为进取之媒。师非举业不以教,弟子非举业不以学。递相沿袭,愈趋愈陋。以“六经”为干禄之筌蹄,以黉宫为阶荣之传舍。一旦高车驷马,扬扬闾里,自谓所得于儒学者,其利益有如此!夫其志趋祈响,既尔于是,凡可以成己私者,虽杀人盈野,亦所不恤。呜呼!世道至此,先王仁天下之心,斯尽泯灭,无复少有存者矣。大儒君子有忧焉!
是故,于学校之外,别为书院,储贮“六经”以系道统,俾士子群居,藏修游息,以致于道。手披口诵、曲证旁通,务求得之于已,庶几真儒辈出,以须世用。则先王仁天下之心,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犹可冀其万一也。故今天下之长吏,有能以作人为心者,号为知务。惜乎明季以来,期会、薄书日不暇给,能加意学校者已难其人。况能作兴书院以明道为己任者,千万人而一人耳。
剑川为鹤庆属州,其山有曰“金华”者,溪壑幽绝,林木蒨深。昔人于其地作金华书院,顾规制弗称,号舍鲜少,上雨旁风,垂成随废。隆庆己巳,成都胥侯以乡进士来守是邦。期月之间,政成惠浃,于是作兴士数,惟惧弗周,爰偕郡倅诣书院而造焉。愕然惊曰:“贤之兴而不肖之废,顾忍辱身以不肖耶?”因召工计度、界画位置、伐木于林,辇石于涧。集徒役于讼庭,捐倡钱于俸入。旬日之内,士民乐趋。经始于庚午之春,告成于是岁之夏,首尾五阅月。官不知费,民不知劳。梁栋增辉,钟鼓发响。侯乃高张师席,进诸生而谕之曰:“学者所以学为仁也。孔门诸贤问仁者屡矣,夫子皆告之,以求仁之方,而不言仁者何也?仁之体固难言也,欲其自得之也。今之书院,非为举业设也。二三子其朂诸。”言已而别。于是,诸生十许辈,不远三百里,访予于苍山之下,述侯之事与言而问记焉。
予曰:“尔侯之贤,予业闻之,不图其能言仁也。”诸生曰:“吾侯之于仁,非直能言而已,盖能行焉。剑自有学校以来,科目未尝乏人。然仕则客死,堪舆家谓学宫受射,波气亏疏。公恻而愍之,如身受然。捐赀召役,不俟终日。改逆水为吉渠,增坎陂为隆阜。士既获吉,农亦兆祥。此非仁吾士之大者乎?又吾郡寸山莫不有主,贫人无厝骸之地。侯捐俸买山收暴骼而痤之,下令刻石,俾元墓者,咸归葬焉。州人名其山曰‘广仁’,此非仁吾民之大者乎?侯之存心制行,大都不求人知,而求天知者。谓吾侯为非徒言者,而岂诬哉?”予曰:“二三子于尔侯之仁,喜谈而乐道之,如此,则尔之所以为学可知矣,仁覆天下,其几不远。”遂援笔而记之。
第一任山长由乡贤达朝议大夫杨廷干出任,他主掌书院后,除教授经史词章外,还提倡讲授理学。第二年,即隆庆五年(1571年),剑川学子罗星高中辛未科文进士第三甲196名。明代剑川州从李文林高中永乐癸卯(1423年)科文举亚魁后,“人才蔚起,科甲接踵”。据不完全统计,明代剑川州共中文进士10人、文举人44人、武举人1人。进士罗星为《金华书社》题诗一首:
金华书社
风传樵阁漏三声,雨湿灯窗灯半明。
萤火低随阶草度,昙花散落梵音清。
床头宿债残编在,壁上寒光宝剑横。
剔尽蠹鱼才欲睡,梦魂飞上帝王城。
明末清初,书院办学经费维艰,曾一度衰败停办。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知州王世贵以书院屋宇破旧,儒学不振,把书院迁到州治城南(今金华一小)新建,延师课士,恢复办学,仍搒其门曰“金华书院”。雍正二年(1724年),剑川州纳入清王朝教学管理体制,书院题准照府学额向上推荐,“童生二十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因此,金华书院就显得“顾湫隘甚”,不利于学子潜修。乾隆六年(1741年),知州高为阜把书院屋宿改为盐店,“捐廉俸薪购城西金华山麓土司废宅,改建(书院),搒其门曰金华书屋”,成为“规模宏敞,视昔有加,负山瞰湖,林泉茂美,远市尘之纷嚣”的“藏修之所”。从此书院办学又一度兴旺起来,高氏还为书屋大门题写了联语。乾隆十六年(1751年)五月,剑川发生大地震,书院仅留楼柱数椽,余皆倾圮殆尽,荆棘丛生,殆没若有不可复兴者。九年之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州牧李晖允从公请劝捐,士民共捐金200余金。公推乡绅王恭极、王向极昆仲董其事。“次第修理,逾年(1761年)落成”。建有“主楼三,讲堂二,庭轩三,书舍二楹,计十有八,前历重门,后有园圃,其基宏敞仍旧也;而规模整齐,栋宇辉煌,则较前增美矣。”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朝廷大挑、赵州弥渡举人师范,补受剑川州儒学训导,在任期间,曾兼任山长,主讲金华书院,为剑川州文化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道光二年(1822年)署知州刘铭勋对书院进行了维修,使书院规模扩大,增置学田,还拨给书院山长每年束脩银12两,京斗谷5石。一时间,书院熙熙攘攘,学子众多,人才辈出。咸丰八年至十一年间(1858—1861年),书院毁于兵燹。同治八年(1869年)冬,邑城克服。同治十一年(1872年),知州吴其禛报请云南巡抚,得款200金,重建书院于报国寺(今金华一小),恢复办学,由邑人王佑才出任山长。光绪二年(1876年),知州徐济在全邑人士的要求下,共议把书院迁回旧址重建,并开始筹集资金,共捐筹资金950两。光绪八年(1882年),知州书春“废旧址,鸠工庀材,建藏书楼三楹,讲堂三楹,南北翼学舍各三间,建厨房二间,轮管舍二间等,合计十四间,修复大门、照壁、围墙等,从此书院顿复旧观,一度兴旺”。此项工程从光绪八年(1882年)二月动工,到光绪十年(1884年)四月完工,历时二年零二个月。书院落成后,邑人赵藩为书院撰写了《重修金华书院记》。
重修金华书院记
清·赵 藩
书院之名见于唐,书院之讲授肇于宋,历元及明,而极盛于我朝,盖几于无地无书院矣。先儒谓贤士大夫,留意斯文,往往依山林,即闲旷,辟精舍以造士,用佐学校之所不及,及其败之成也,则书院每有实用,而学校反逊焉,若是乎?书院之所系,顾不重哉!
剑邑自明洪武二十三年始建庙学,斯书院曰金华,曰学修者。刺史赵侯民牧、胥侯铉、罗侯文灿,迭有经营,而资费维艰,不常其兴废。国朝康熙中,王侯世贵,始建于城中南逵,顾湫隘甚。乾隆六年,高侯为阜,以其舍为店,捐廉购城西金华山麓土司废宅改建,榜其门曰金华书屋。规模宏敞,视昔有加,负山瞰湖,林泉茂美,尘器市喧,远相隔绝,为得古者处士使就闲燕之意,自是而李侯晖、刘侯铭勋,递加修葺,相继增置田亩膏火。勤于督课者,则有若李侯相奎、朱侯廷襄、陈侯步贤、何侯焕经、凤飞诸公,规制遂称大备,其时邑中人才,亦蒸蒸日上也。咸丰戊午、辛酉,战乱频仍,栋宇垣墉,拆毁殆尽,人民离散,弦诵寂然。同治己巳冬,邑城修复。又二年,吴侯其祯,始请款二百金,暂修报国寺西廊,延师课士,而书院旧基,卒难规复。鞠为茂草者,垂廿余年,邑人过则愀然,佥谋重建。白诸徐侯济,于邑之乔后大村,筹捐白银七百两,邑绅何立言,捐银百两,提公款百五十两,呈请今侯书公春,废旧址,鸠工庀材,为藏书楼三楹,讲堂三楹,南北翼为学舍三间,北学舍之北,传以小园,楼之西南隅,为厨舍二间,去讲堂外数十武,为大门一间,门北为轮管舍二间,居看视者时门之启闭,而讲堂外学舍及重筹款添建。是役也,弗劳于官吏,弗援于闾阎,经始于光绪壬午二月至甲申四月而讫工;又议划公产田亩备岁修并添资束修膏火。院旧无书,家君暨何丈云,复共捐置经、史、子、集六千二百余卷,以供诵读。众擎一心,旧观顿复,由兹以往,师可以教,弟子可以学矣。
邑人请记其事,乃备书院兴废之缘起,而撍申一言以为多士勖,曰:国家于齐民之中,而别之曰士,宽其力役,养其廉耻,广其业进。邑之大夫长者,复为之延明师。廓舍宇,储典籍,增廪给,若恐有毫发之累,以伤其心与力者,岂徒悯士之穷,以奠其居,以瞻其身也,亦匪乐博豪举之名,而不惮烦也。诚以兵燹连年,教养人废,士心亦稍颓矣,使得有藏修之所,有焚膏之资,有参稽之帙,可以专心一志于讲道论德,程才校艺,庶几拔十得一,他日名臣硕儒之选,或出其中;达则媲美杨给谏(杨栋朝)、段恭节(段高选)、陈侍御(陈奇猷)诸公,为朝廷收作人之效,处亦如王拱亭孝廉,褆躬善俗,俾乡里有所矜式故也,多士勉乎哉;不此之讲,而惟安是怀,惟利是竞,已与古人不志温饱之旨,大相剌谬,甚或籍书院为党援标榜,荡检逾闲,是直士林之荆棘,亦重负国家养士之恩,若我邑之大夫长者所以特造就兴废坠之盛心也,多士勉乎哉。
赵藩先生不仅撰文,还为书院撰书两匾和三副对联。钱南园也撰写一联,留下了墨宝,为书院增辉添彩,激励着剑川学子。藏书楼又名遣爱祠,内供明、清两朝关心地方教育州官的牌位。赵藩特意为藏书楼撰写了一副寓意深刻、醒人耳目的对联。邑绅赵联云、何云园、赵藩、周钟岳等先后为书院捐献“经部二百零三卷,史部三十九种,子部一百零九种,集部九种,共六千二百多卷”。后来赵氏铭、杨益谦等乡贤达也给书院先后购买捐赠了许多书籍。据不完全统计,清代剑川州考中文进士7人、文举人83人,武进士1人、武举人16人。明清两朝,刘文碧、杨廷干、段韵兰、师范、王佐人、段野史、何立言、寇璜、杨运亨、赵式铭等名师大儒都在书院任过山长、学长之职。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正式成立剑川县立初级中学堂,张丁达出任第一任校长。
曾任国民政府内政部长、考试院副院长,云南省代理省长、省长等职,功著云南“护国护法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的周钟岳先生,撰文祭奠恩师段野史先生德教碑文,教诲学子,以记其事。
岁贡生段野史先生德教碑
民国·周钟岳
清咸同之际,吾师剑川段野史先生,不欲以军功显,退而与诸生抑首伏气,庆秋闱试,既不得志,则以经学教授乡里,至于白首穷厄,卒不少悔,年六十四,以贡生终于家。先后之学,壹主诚敬,为文章穿穴经史,不蹈袭时下文字,尝谓:“制举之文,有类排优,虽使古之司马迁杨雄班固辈,与今之士争得失于场屋,未见其必胜;惟朴学懋行,即无科第,亦卓然有以自立。”居恒危坐一木榻,召诸生环立,语以古今成败得失之数,文章与运会变迁升降之原,旁及事物繁赜,情态诈变,其说纵横开阖,而卒归本于诚敬。从之游者,不规于摘取章句,强凑篇幅,及其浸渍渐久,懦者以起,病者以愈,才者心志开张,不才者昭然若发蒙振落而不自觉也。故吾乡经师之门,以先生门下,号称多士,先生性方严,远权势,家居
脱粟,蔬菜不过二味;终岁一布衣,虽严冬未尝御裘。语重迟不为软熟,间发一二言,人引以自壮。邑中尝兴大讼,有司将以深文州内,正士多虑连染,先生谓民辈:“当官,公等任之,某愿深填牢户。”然始终未尝一管公家事,盖先生之学,不为利诱,不为物夺者如此。此亦足以镇浮薄之风,而坚士大夫固穷之节矣。周钟岳与赵君式铭辈,后进弟子也,齿稚材下,无以测师学之深,仅乃沿缘末流,以挹其波而浴其浚。而先生遽卒,同门长者,强半衰谢,钟岳辈忽复老大,业不加修,雇出处去就之间,幸不为君子所弃而为小人之归者,实惟先生训是赖。曩余家居,与赵君谋立石乡校,以无忘先生德教,为时羁绁,未遑撰次。今赵君复理前言,砻石以待,钟岳乃得籍手以告成功。此则吾党友道执德之私衷,亦愿与乡人共之者也。先生讳从先,字用之,号野史,其世系志行,具详吾师赵文懿公所为先生墓表,兹特揭其讲学大旨,著之于石。颂曰:
至道之精,寄乎斯乎;上穷章典,高探皇陵。
降为制艺,文与道分;相交剽掠,以猎高名。
先生曰吁:“此利禄门;纵极其长,于道何尊。
惟此经学,吾道大藩;圣贤豪杰,孰逾其垣?”
吾党不敏,有愧师言;独于大防,行止民敦。
聩波靡靡,浊流昏昏,是疏是导,兹焉其源。
1950年云南和平解放后,剑川县立初级中学改制为剑川县人民中学,9月1日招生开课,欧阳占奎出任校长。从此,剑川的文化教育、人才培养,如春风化雨,更加欣欣向荣、飞跃发展。
金华书院从明隆庆四年(1570年)创立,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几经搬迁,几经修建,但院名一直未变,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制为剑川州立高等小学堂,也是剑川唯一一所高等小学堂。金华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在弘扬中华文化,发展文化教育,培养造就人才,移风易俗,提高民族素质,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特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