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川县文庙及书院概述
说起剑川,或许更多的人想到的是两个代表它的文化符号:剑川木雕和电影《五朵金花》里的“阿鹏”。比起州内的大理、巍山等古城,剑川似乎少了些喧嚣与张扬,显得更加低调了些。
其实,来到剑川,走近剑川,放眼剑阳大地,或者静下心来,翻开历史,你会猛然发现,剑川参差交错、多姿多彩的自然美景以及厚重的历史文化,与我们对它的了解,落差是如此之大,让人深感剑川源流,是多么地厚重和深远,又是多么地亮眼与奢华。

剑川文庙启圣宫
剑川,地处滇西北横断山中段“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南端。东邻鹤庆,南接洱源,西与云龙、兰坪接壤,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北大门。面积2250平方公里。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60471人,有白族、汉族、彝族、傈僳族、回族、纳西族6个世居民族,是我国白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份。下辖有金华、甸南、沙溪、马登、老君山、羊岑、弥沙、象图等8个乡镇。
乍看起来,剑川地处大理白族自治州偏北一隅,其地域、人口、经济规模都不是很大,但是,它的历史文化以及自然风光在大理乃至云南都具有独特的内涵和特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钟灵毓秀、风光无限的剑川,是电影《五朵金花》中“阿鹏”的故乡,有被金庸先生誉为“南天瑰宝”并与北京故宫等一起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钟山石窟;有与北京长城等一起列为世界101个濒危建筑遗址、号称“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的寺登街;有被省政府列为省级文化名城的剑阳古城;有雄踞滇西、神奇秀美、极具开发潜力、被列为“三江并流”自然遗产的“滇山之祖”——老君山,还有AA级风景名胜区千狮山等。
值得一提的是,剑川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源远流长。剑川海门口考古发现的人类水滨聚落遗址,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这里的史前稻作农耕文明就与华夏黄河文明几近同步,也证明了云贵高原最早的青铜时代遗址就在剑川。有学者甚至说,整个云南的文明之源就发端于滇西北高原的剑川剑湖之滨。可以说,剑川是祖国西南边疆较早的文化发祥地,这是毫无疑问的。
追根溯源,西汉时期,这里设置益州郡,东汉改属永昌郡,唐六诏时称为剑浪诏,南诏时期设置剑川节度,后又置义督睑;宋代大理国时期沿袭旧制。元代置义督千户,至元十一年(1274年)改设剑川县,至元末改为州,属鹤庆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又改设剑川州,隶属鹤庆府。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属丽江府。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剑川县。新中国成立后,先归属丽江专区,后于1956年划属大理白族自治州。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剑川一直是历代文人墨客和旅行家的向往之地。据考,《山海经》就有对剑湖的描述。明代著名学者杨升庵与白族学者李元阳也曾游历剑川的石宝山等地,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游记。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日记中对剑川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也做过详尽的描述。1956年,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专程来剑川石宝山考察并为剑川题字“文献名邦”。1998年,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生专程到剑川石宝山观光游览,对剑川的名胜古迹和民族文化赞赏有加,欣然为剑川留下“南天瑰宝”题字。
历史和现实一再为人们提供这样的佐证:3000多年前就在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率先完成了由石器时代过渡到青铜器时代的跨越,开创了云南“青铜文化”和“稻作文化”先河的剑川,不仅秦汉之际就已成为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的交通要冲,与中原、东南亚地区、西亚地区发生着频繁的商贸和文化往来,与祖国内地和南亚文明的长期交往融合过程,造就了剑川源远流长的厚重历史和文化底蕴,也成就了剑川持久的声名。
正因如此,从元代起,剑川文风大开,教育鼎盛,科第接踵,人才辈出。深厚的历史文化造就了剑川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他们中首推者当属成都武侯祠“攻心联”的作者、昆明大观楼长联的书写者、被毛泽东等领袖“点赞”过且被后人誉为“云南近代史上的文化巅峰”“滇云文魁”的文化精英赵藩先生。此外,还有中国的画报拓荒先贤赵式铭、抗战护国精英周钟岳、白子将星共和卫士杨益谦、白族第一名共产党员张伯简、抗日名将鲁元、革命薪火传播者张子斋、商界巨子实业先驱何云、云南考古博物界领军人物李家瑞等等。正是这些人,在他们各自的领域拼搏奋斗、创造人生辉煌的同时,对中原文化、外界文明与儒家思想的传播、影响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历史上剑川之所以读书风气浓厚、儒风盛行、名人辈出,与此不无关系。
中国的书院肇创于唐,繁盛于宋元,历明清而不衰,延续千年之久,直至近代才逐渐为新式学校教育所取代。剑川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儒学盛行、名人辈出的“文献名邦”,孔庙、书院理当有更多的遗存,但令人遗憾的是,过去几十年,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致使剑川旧时的文庙、书院及其中的对联、匾牌、诗词等遗存目前屈指可数,传说中的学修书院、广明书院、乔后书院、和羹书院、雪斑书院等都已无迹可寻。此次调查中,我们寻获的资料情况是,存留有文庙1座、武庙1座,匾额11块、对联40副、碑文2篇;金华书院旧址则已被学校占用。所幸,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得以扩建,由棂星门、大成殿、启圣宫、景风阁、照壁等组成,规模宏大、盛极一时,不幸在“文革”中遭破坏、孔子塑像也被砸毁的剑川文庙,如今已得以重修。在修复中,当地严格实行“四保存”即对原材料、原结构、原工艺、原形制尽力保存,有效保护了额枋彩绘、天花彩绘和大雕构件彩绘。同时运用先进技术增加了抗渗性功能。文庙内的孔子像则由我国著名雕塑家、湖南雕塑院院长朱惟精设计,大成殿“万世师表”匾额两边悬挂的乾隆手书对联:“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尤显气派与珍贵。
剑川县甸南镇发达村文庙重建于2007年9月16日,建有大成殿、孔子文化广场等,大成殿正中央神龛内安放着孔子圣像,两旁各安放着颜子、曾子、思子、孟子四配像。每年孔子诞辰时,村里都在此举行祭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