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县文庙及书院概述
永平县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部,东邻漾濞县及巍山县,南接昌宁县,西至澜沧江与保山分治,北与云龙县山水相连。东西最大横距64.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77公里,昆畹公路自东向西横穿县境。县政府驻老街镇,东距省会昆明市498公里,距州府驻地大理市99公里,西距保山市98公里。全县面积2884平方公里。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64613人,有汉族、白族、彝族、傈僳族、苗族、傣族6个世居民族。
永平县地处云岭山脉分支博南山和云台山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银江河由西北向东南纵贯,注入澜沧江。银江河之东、顺濞河之西是云台山,银江河之西、澜沧江之东是博南山,形成了三河夹两山,高山、河谷、坝子纵横交错的独特地形。地质构造以中生代最为发育。土壤类型以紫色土分布面积广。境内山峦重叠,河谷纵横,立体气候明显,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平均气温15.8℃,最高气温33.2℃,最低气温-4.4℃,年均降雨量1033毫米,年日照约2045.5小时,年霜期115天,年均风速1.7米/秒,风向多为南风和西南风。
县内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土地宽广、肥沃,可种植粮食、烤烟、林木、经济作物和药材,发展畜牧业等;矿产资源有金、银、铜、铁、锑、铅、钴、硫砷、汞、水晶、煤、磷、高岭土等20余种;境内地表水径流量10.03亿立方米,地下水有3.03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39622千瓦,地下热水已有多点出露,曲硐温泉闻名遐迩;森林资源丰富,有林面积169.93万亩,覆盖率为40.5%,活立木蓄积量1185.12万立方米,主要树种为云南松、华山松、栎类、杞木、红木、樟木等。经济林木有核桃、油桐、花椒、木瓜等。珍稀植物有滇藏木莲、绒叶含笑、水青树(木兰科)、云南枫杨、原始南山茶。此外,还有久享盛名的黄、白缅桂,“缅桂之乡”以此而得名;由于森林茂密,适宜动物生长,境内有金钱豹、金丝猴、马鹿、山驴、黑熊、岩羊、獐子、麂子、穿山甲、孔雀、白鹇、凤凰鸡、珍珠鸡、锦鸡等。
永平县历史悠久。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立博南县,属永昌郡。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改称永平县。明清两代,县名未变,属永昌府。民国十八年(1929年),永平直属省辖。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设第十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于保山,永平隶属之。1949年12月底,经中国共产党滇桂黔区党委会决定,永平县由保山划归大理专区。1956年属大理白族自治州至今。
永平历史悠久,而文风晚开。私塾教育起于何时,无案可考;学校教育,则始于明代。据《永昌府志》记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命临川叶学则为社学师,始建文庙于城内守御署西。”首次设置社学,开创永平学校教育之先河。明末清初,书院、义学相继倡修。清末民初之际,城乡学堂纷纷创立。民国十九年(1930年),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创办;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以后,各乡镇中心学校及保国民小学相继建立。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县立初级中学、私立兰津中学先后开办,中等教育日趋渐兴。至民国末年,由于师资奇缺、经费不足,加之战争动乱,县内教育事业发展陷入停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永平县政府于1950年2月及时调整了原县属教育行政机构和中小学校,成立县政府教育科,建立县人民中学及区乡人民小学。1957年,建立县城机关幼儿园;1969年,开办公社及大队完小附设初中班(点);1974年至1984年,先后建立了二中、三中,教师进修学校及职业技术中学,并完成了附中向初级中学过渡工作,组织开办了函授、电大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县初步形成了一个由小学、中学到成人高等教育的体系,普及推广了卫星电视教育。
纵观永平县历史上只建了1座文庙,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由临川叶学则始建,文庙建在城内御署西。后经多次搬迁、重修、拆毁,又重修、增修等。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将文庙改设为永平县银江镇中心学校。自此,文庙无存。
永平县历史上建有书院2个:(一)博南书院,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永平知县顾鹏始建,建在县城南门外。清咸丰二年(1852年),知县沈保恒移建于古城内文庙遗址,后毁于战乱。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云南巡抚岑毓英奏拨逆产田111亩4分2厘,充作建修文庙、书院及卷金膏火之资。清光绪三年(1877年),知县贺芳粗修讲堂三楹,其遗址为大安店,已属私人所有,书院无存。(二)化平书院,在漾濞,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永平知县曹擢新始建。咸丰中亦毁于战乱,其后未得恢复,书院无存。至清光绪末年,废科举,兴学校,所有书院田产,拨充为教育经费。
永平县建置较早,文物古迹较多。其中,博南古道、霁虹桥、明永历皇帝在永国寺御笔题写“宁西禅寺”“毗卢宝座”两块匾等,驰名遐迩。清末、民国时期,战乱频繁,许多文物古迹横遭践踏,逐渐湮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永平县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逐步受到重视。
重要文物有:
(1)博南古道,是“西南丝路”的重要地段。
(2)霁虹桥,是世界上最早的铁索桥之一,可惜此桥在1986年10月12日被洪水冲毁。
(3)凤鸣桥,是博南古道上的重要桥梁。
(4)双鹤桥。
(5)金光寺,其大殿和藏经楼有42扇立体浮雕通花门,镂刻精致,保存完好,是省内较为珍贵的工艺美术遗产,可窥见明代的工艺水平。
(6)金屏室。

永平金光寺
(7)永国寺,原名宁西禅寺。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南明永历皇帝、晋王李定国君臣西走,于正月十五进入永平境内,途经博南山,君臣一行曾在山巅宁西禅寺定兵扎营。永历帝在永国寺期间,亲笔题写了“宁西禅寺”“毗卢宝座”两块匾,其中木匾“宁西禅寺”保存完好,“毗卢宝座”中“毗”“座”两个字因年久丢失,后来剑川名士赵藩路过这里时,补写“毗”“座”两字的版。“毗卢宝座”如今仍在寺内存放。当年的定西禅寺也因这一段历史更名为如今的“永国寺”,寺名就是取“永历帝”中的“永”和“李定国”的“国”两个名字当中的这两个字进行改名的。
(8)杉阳西山寺。
(9)玉皇阁。
(10)曲硐清真寺。
(11)“滇西抗战阵亡将士纪念塔”遗碑。
(12)厂街革命烈士纪念塔。
(13)水泄革命烈士纪念塔。
重要名胜有木莲花山、曲硐温泉、西山晚翠、永平晓雾、大碱塘水库、龙潭箐等。
永平历史上有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永平文庙1座,几经变化,今已无存。书院有博南书院、化平书院2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