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县文庙及书院概述

弥渡县文庙及书院概述

弥渡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东南部,地跨东经100°19′—100°47′,北纬24°47′—24°之间。东至水目山顶与祥云县交界;西至隆庆关(鸟道雄关)垭口与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分疆;北至九顶山巅与大理市、祥云县相接;南至牛街乡太平顶与景东彝族自治县毗邻,东西宽26公里,南北长82公里。县城弥城镇距省会昆明市320公里,距州府下关61公里。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61205人,有汉族、彝族、白族、回族等世居民族。

弥渡历史悠久,是我国人类发祥地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境内现存有旧石器时代的古代文化遗物。弥渡史称“白国故地,两汉旧郡,十赕沃壤,六诏咽喉”。相传古代弥渡是一片浩瀚的水乡泽国,行者易迷津,故名“迷渡”。为讳水患,清代改称弥渡。弥渡是白子国故都,明清时期文化发达兴盛,清代出现了“五科七解亚”之盛况。

无论是古籍的记载,还是地方史料的记录,都以翔实的文字记录了弥渡是茶马古道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十字路口、交通要冲。茶马古道在弥渡境内从红岩起往北过定西岭到大理,进西藏;往东入祥云到昆明;往西经石佛哨隆庆关入巍山到永昌;往北经天马关桥、甸中(新街)、大庄哨、云津桥(八孔桥)、腰惠铺(今腰会邑)、景东山坡、龙马塘、食马铺(密祉文盛街),贯穿弥渡全境,进南涧到普洱茶产区。古时弥渡人称走这条道叫“走夷方”。《赵州志》载:“嘉买村、定西岭、大庄街、龙马塘、食马铺均为官定的哨铺。”食马铺即今密祉文盛街,是茶马古道上当年自白崖城南行到普洱茶产区驻旅打尖的首站,也是连接大理和普洱茶产区的重要中转枢纽驿站。

2000多年以来,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官家、差人、做买卖的商人、传教的和尚、迁徙的民族部落……他们在这条古道上流动着印度文明、西域文明、西亚文明、东非文明、西藏文明、中原文明等诸多文明,澜沧江文化、哀牢山文化、苍山洱海文化、玉龙雪山文化、高黎贡山文化等诸多文化,通过茶马古道的连接,引发大规模的交流。弥渡境内茶马古道上所有官定的哨铺,正是多种文化汇集交融的场所。

截至2013年,共发现、调查、落实和清理各类文物项目475项(处、件)。其中,古城遗址5处,现有遗存2处,石棺葬6处,火葬群8处,名人墓5处,古建筑41处,碑刻84块,馆藏文物169件,古字画169件。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诏铁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李文学彝族农民起义遗址”、永增玉皇阁、白崖城遗址、金殿窝遗址等。

弥渡还是云南省59个革命老区县(市、区)之一。

弥渡素以“花灯之乡”“文献名邦”“民歌之乡”著称,是世界名曲《小河淌水》的故乡。有“标绩全滇”的国家级重点文物“南诏铁柱”、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文盛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李文学彝族农民起义遗址”等遗址及文化古迹。

弥渡文庙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由赵州知府钱福嗣、弥渡分府李庆思、弥渡举人黄玉书倡修至圣殿。民国元年建立县治,经地方绅耆倡议,改至圣殿名为大成殿,增建棂星门一座。据《弥渡民国县治稿》记载,弥渡青螺山原有古建筑群27座,包括寺观、会馆行会、书院、文庙、翼园等。文庙有大成殿、后宫、佑圣宫、仓圣阁、棂星门,建筑宏伟而庞大。

弥渡铁柱庙

弥渡县明清时期创办的书院传说有10所之多,可见当时文风鼎盛。据有关资料记载及此次调研查证有7所:红岩镇的彩云书院、弥城镇内的中和书院(由魁光书院改名而成)、弥渡回龙山的龙文书院、寅街镇大王庙的香山书院、寅街镇新地村的天寅书院、寅街镇东风村的玉龙书院、密祉镇的凤山书院。但由于历史久远及书院作用的局限,上述书院多已损毁不存,保存完好的仅有凤山书院,然而其早已演变成密祉大寺,成为人们拜祭观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