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羽文庙
2025年10月14日
凤羽文庙
《洱源县志》记载:凤羽,唐(618—907年)南诏晚期设县。宋大理国时期(960—1127年)设郡。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设邓川州,辖浪穹县、凤羽县,属大理路。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裁凤羽县,邓川州属大理府。清代沿袭明制。现保存于凤羽镇凤翔小学的大殿是古代凤羽文庙的大成殿,是按古代县、郡建制的规格、标准、布局修建的。该书院重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曾先后两次遭兵匪烧毁,几经重建,保存至今。
凤羽文庙由宋、元、明、清顺延修建,具有悠久的历史,属“庙学合一”之规制。文庙坐西朝东,分前后两院。当时的文庙古建筑布局严整,规模宏大,在建筑群的中轴线上建有鲁壁、棂星门、泮池、“洙泗渊源”牌坊、大成门、大成殿、后花园,在大成殿前建有南北两庑。
大成殿除每年祭祀孔子之用外,作为书院讲堂,礼堂之用。该大成殿为五开间重檐歇山顶式建筑,长17.1米,宽12.4米,上下檐均采用四翅九彩龙头斗拱,上层四角檐下均有一攒45度角斗拱和一攒60度半角拱,十分壮观。
现保留在农村信用合作社院内的鲁壁长约15米,厚0.8米,高约6米,仍保存原样,未遭毁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城镇建设的需要,改直道路,拆毁了棂星门、“洙泗”牌坊,填了泮池,大城门、大成殿前的南北两庑进行了改建。

凤羽文庙大成殿
凤羽文庙现只保存大成殿、鲁壁两处古迹。在大成殿的前院内种植一株树龄为300多年的银杏树,挺拔高达20多米,胸径达90多厘米。树叶生机勃勃,荫蔽院落。
凤羽文庙如今是凤羽镇中心学校,是校史教育的基地,它是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
凤羽的文庙大成殿、鲁壁、银杏树等是凤羽镇文墨之乡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