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志书院碑记
明志书院记①
明·知府 李元阳(大理)
汉相诸葛忠武侯平定南中,南至产里②,西抵洋海。大而都邑,小而聚落。其丰功盛烈,在在昭著。崇立而表显之,使人知所响慕奋发,不亦为民师帅者之职欤?
蒙郡③故有书院,创④于胡倅文光,历岁既久,倾圮殆尽。长沙吴公来为师⑤帅,期月之内,政行惠流。悯书院之
离,慨⑥功德之未祀。乃谋诸师生父老,闻于台院、司省,出已俸以倡人。一时世守左君⑦、乡缙绅及⑧好义者,亦各以私钱助费,具木陶甓,聚食召工。拓书院之隙地以建侯祠,因建祠之余材以补书院。为屋以间计者,凡五十有六。完旧者曰杏坛殿,曰大门,曰学文斋,曰修行斋;增新者曰忠武祠,曰致远堂,曰尊经阁,曰名宦、乡贤祠,曰寝室,曰书斋、曰书舍,曰来薰亭,曰拱辰馆,曰都养庖,曰饩仓,曰半轩,曰居仁门、曰由义门,曰定性门、曰存心门、曰主敬门、曰行恕门,大门⑨之外,凿池导泉为泮。规制既备,合而名之曰“明志书院”。于是,蠲吉肖侯之像,而修其俎豆。诸生从者如云,公乃升讲堂、布师席,以平日所闻于师者,铺张而扬属之。诸生抠衣问难,公亦亹亹忘倦。自是,盖朝往而夕忘归焉。环桥门而观者,召立堂下,告以孝悌。众日益集,则申乡约以教之。鸣歌钟咏风雅,顿使四境之内,蔼然兴弦诵之风矣。
隆庆己巳⑩,公迁秩而去。士民大夫所望⑪,师生谒余于点苍山下,以院记为属。余家距蒙郡一百⑫里而近谂,闻吴公之政之教,其何可辞?昔者孔明之言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⑬先正谓其有儒者气象,千载之下,德音在耳。矧此蒙郡侯所经营,顾瞻江山仪型,可想吴公明志一言,揭于院勒于石,俾出入顾諟,武侯之所以为教,吴公之所以为学,一举目而自得矣。且夫志也者,心之诚也。心之出入无乡而能制之,使内不出,外不入者,惟志而已。此志一立,则视富贵如倒景浮云,当穷厄如太羹玄酒,是则所谓淡泊也,淡泊斯宁静矣。吴公者弱冠游岳麓书院,其于阳明先生之学,目击而心维气感而机悟⑭。故其历官所至,以讲学著闻。虽尝以此龃龉于时⑮,然其浩大之气、直方之名,卒亦因事而显⑯。 於乎!若吴公者其游于淡泊之乡,而休乎宁静之域者欤,二三子以是求之,则吴公虽去犹不去也。若状内述其及物之政,如造西河之桥、葬无依之骨、缓荒岁之征、祛邪巫之渎。诸如此类,特公之余事耳,乌足为公数哉?公名绍周,字景伯,号天马山人,世家楚长沙。⑰
注释
①本文录自《中溪家传汇稿》,参照《滇志》、康熙《蒙化府志》校勘。
②产里:车里,又作彻里、撤里、车厘,即今西双版纳一带。《中溪家传汇稿》作“西到产里”,据天启《滇志》改。
③蒙郡:蒙化府,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滇志·官师志·蒙化府》:“胡光,徽州人。进士,曲靖府同知。公廉有为。委署蒙化,建书院,为讲所。期了惠政甚多,为名宦首称。”
④“创”据《蒙化府志》改。
⑤“师”据《蒙化府志》改。
⑥《中溪家传汇稿》无“慨”字,据《滇志》《蒙化府志》补。
⑦明代蒙化实行土流兼治,土知府为左氏。
⑧《中溪家传汇稿》无“及”字,据《滇志》《蒙化府志》补。
⑨“门”据《蒙化府志》改作“大门”。
⑩“己巳”据《蒙化府志》改。
⑪“士民大夫所望”据《蒙化府志》补。
⑫《中溪家传汇稿》作“二百”,据《蒙化府志》改作“一百”。
⑬见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语出《淮南子·主术训》:“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
⑭此句《蒙化府志》作“目击而心唯气感而机悟”。
⑮据《蒙化府志》改作“虽尝以此龃龉于时”。
⑯此句《蒙化府志》作“卒以因是而显”。
⑰据《蒙化府志》改作“世家楚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