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濞县文庙及书院概述

漾濞县文庙及书院概述

漾濞彝族自治县,简称漾濞县,因盛产优质泡核桃而被誉为“中国核桃之乡”。在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部、点苍山之西。东与大理市、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毗邻,西与永平、云龙二县接壤,南交保山地区昌宁县,北连洱源县。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97610人,有彝族、汉族、白族等17个世居民族。

辖地主体为漾濞江右岸的层峦山区(属清水朗山在县内的延伸部分)、漾濞江左岸的点苍山(西坡)区、顺濞河右岸的白竹山区。境跨北纬25°12′—25°54′、东经99°36′—100°07′。水平距离东西最大53公里,南北最大79公里。面积1860平方公里。辖区地域北宽南窄,版图略呈蘑菇形状。

县政府驻地上街镇,在县境中部偏北漾濞江畔、平甸公路16公里处,距省会昆明436公里,离州府大理(下关)36公里。

漾濞古称“样备”,初为部落名,后为巡检司名,今为自治县专名,均得名于境内大河漾濞江。

自汉王朝在云南置郡县起,今漾濞县地先后为益州、永昌、云南各郡所属,唐初六诏称雄时为样备诏(史学家方国瑜认为即蒙嶲诏)地。

元朝分属永昌府及蒙化府。明、清大体沿袭元制,其间自明洪武十七年(1384)以后在漾濞之地设有样备、打牛坪两个土巡检司。

1912年,以样备、打牛坪二巡检司故地及云龙、洱源的部分边远插花地设置漾濞县,设县之初属蒙化厅,1914年属腾越道,1929年直属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属大理专区,1956年改属大理白族自治州。1958年撤销并入大理市,设漾濞区,1961年复置县。1985年6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漾濞县,设立漾濞彝族自治县,以漾濞县的行政区域为漾濞彝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同年11月1日举行自治县成立庆典。

县以下设置清末有“马”“约”“里”“甲”等,民国时期先后设区、乡、镇、保、甲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多次变迁,现全县设4个镇、5个乡。

漾濞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3000多年的苍山古壁画被称为“苍洱文化之源”。有“绿色宝地”“横断山脉南麓的明珠”之称。有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苍山岩画、石门关等重点旅游区和玉皇阁等文物古迹,是中国核桃之乡、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滇西中心城市的“后花园”。

漾濞县历史上分属于蒙化、永平、洱源等行政区域,属于三县的边远地带,文化不发达;远离中原,受儒家思想影响不深。漾濞建县晚,虽有借下街清真寺、上街新营盘清真寺作教学场所建文庙办学的文字记载,但存在时间不长,影响力有限。

但由于漾濞地处滇西的博南古道(蜀身古道)、茶马古道交会要冲,商人、流动人口、官员在南来北往中带来了中原文化、蜀文化、藏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多种文化交融导致利用文昌宫、观音庙、地母庙、祠堂等场所祈学、办学的地方较多,主要有苍山西镇的柏木铺文昌宫,鸡街乡的新寨文昌宫和达村文昌宫,龙潭乡密古(迤古么)“斋房学堂”(文昌宫)和瓦厂乡地母庙等。祠堂办学在县内有名的为苍山西镇淮安村王氏祖祠。

漾濞石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