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文庙

永平文庙

永平县文庙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由临川叶学则为社师,在他手中始建。建在永平县城内守御署西。正德十一年(1516年),兵备吴潜重修斋舍二间。嘉靖三年(1524年),知府严时泰疏请建学。嘉靖十一年(1532年),巡案熊荣、兵备潘润即灵通寺址改建。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知县蔡俊重修,提学赵继恒增修。万历四十年(1612年),迁西山土主庙下。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复迁于旧址,仅有大殿、两庑。清康熙八年(1669年),知县杨继振重迁西山下,建明伦堂。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知县薛采仍迁城内旧址。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知县姚孔重迁殿庑门堂。雍正八年(1730年),知县胡正笏重建。乾隆元年(1736年),知县王祚显率绅士、耆民移建和邱山麓。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知县何良臣修殿庑、门阶、泮池大门。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知县宣世涛重修。嘉庆十九年(1814年),知县涂沛重修。咸丰年间(1851—1861年),杜文秀部之大司理马耀武等盘踞永平,拆毁之。光绪元年(1875年),知县陈绍基(按《永昌府志》为光绪二年知县贺芳)率士民于古城原址修建大成殿、棂星门(《云南通志》),盖即现存县城文化路之黉宫也。民国十七至十八年(1928—1929年),开办女子学校。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又改设为银江镇中心学校校址。现文庙无存,存文庙碑文1通。

重修永平县文庙碑

清·知县 姚孔

永平为金齿大道,介在滇之极西。汉明帝时,哀牢王柳貌率众内附,始置博南县,隶永昌郡。明初属金齿郡,命临川叶学则为社学师,始开文教。至嘉靖间,郡守严公具疏,乃建学宫。迨后,巡按熊公、兵备潘公、督学赵公改迁者三,于是人文亦渐蔚起矣。崇祯时,复迁于县治西山之麓,继而叠遭兵燹,日就荒废。邑令薛采、训导陈我睿、贡生彭而述、廪生陈洪范等倡率捐助,仍迁建于城内旧址,建大殿三间,东西庑二间;戟门、棂星门率皆草创。功未告成,而薛令推升,训导去任,工遂中止。余于三十三年甲戌冬来令兹土,甫谒庙,目睹其倾圮之状,惶然于怀,即欲重修;又念邑之士民,甫出汤火,未登衽席,岂忍劳以土木?而且地瘠官贫,不能给。然歉疚之心,终不能安于寤寐。夫学宫为人文重地,学校之废兴,风俗之美恶系焉。幸际圣天子崇儒右文,举临雍之典,修失奠之仪,而为有司者瞩目,宫垟听其早溢废坠也可乎?因为勉力捐资,拮据从事,一石一木,不敢累以吾民;鸠工集材,陶灰运瓦,每事躬亲指划。重增大殿转阁,两厢建斋舍。旧有戟门殊卑,乃更高之。左文昌祠,右魁星祠,又左右为名宦、乡贤祠,皆因其久废而增建之者也。至于启圣祠,荒颓尤甚,旧于明伦堂设位以祭。呜呼!尊崇祀典,所以安圣贤;而不知敬圣贤之所出,奚何以安圣贤之心乎?故祭必先河而后海,重其本也。

兹于大殿后,新建启圣祠而筑于台,所以安神灵而培地脉也。其有限于地基者,皆庠生诗玿所捐;至于门宇栋梁,楹柱屏壁,悉饰以丹彩,期于明备。棂星门易以石柱,防风雨飘飘也。襄其事者,训导聂缀绅、贡生彭而述、廪生陈洪范。始于丁丑之春,终于辛巳之秋。落成之日,邑绅士索余为文以记之,余曰:此绅士之有事,非余之所敢居也。虽然,余即不文,何惜于一言庙貌聿新。此不过务其外耳。当思学宫为养育人才之地,学校本地方风俗之源,尔乡士诚能由外以务内,因体以达用,教行孝悌,砥行之名,不徒事章句之末,家修廷献,以仰付皇上崇文盛治,是所望于尔乡士也,记岂足重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