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书院碑文

中和书院碑文

修建中和书院始末序

从来位育之功,以中和为极致,是故两间一中和之气所弥纶也。万物一中和之气所充周也,弥天际地,辅世长民,孰有外于中和之旨者。顾所谓中和不可见,而山川灵秀聚会之所,往往露其端倪。圣天子神灵首出宅中,图治王畿,为天下之大中和。各省会次之,各府厅州县又次之。所谓中和者,无一定也。以迤西而论,如大理府十九峰之中和峰为大理之中和山,赵州凤山为赵州之中和山。其他各属,莫不有中和之山,为一川之主。此所谓造化钟灵,建城其下,实为人文之所会,民物之所蕃,商贾之所趋,精华之所聚也。吾弥有青螺山,形体泽圆,如覆釜然,四面群山皆作朝揖之状,其为一川之中和山更彰彰也。昔人名曰青螺。尝考青螺二字,经史及唐宋人诗赋,不少概见。然则所以名为青螺者,盖地理家指东画西之言也。但流传已久,不能更改,其实则一川之中和山也。旧建圆通寺于其上,前建魁阁,后建奎光书院,目固未尝泛视也。咸丰丙辰年,杜逆倡乱,至丁巳已被焚。予当其时,年甫弱冠,及今屈指将二十年矣。数载戎马疆场,仗各大宪声威远播,杜逆授首,三迤一律肃清。蒙大宪嘉予微劳,奏之天子,给予显职,夙夜殊深自愧。窃念书院者,所以培植文教之所。无书院则当此大乱初平,老成雕谢,后进流离,吾儒中和元气,或几乎息矣。爰禀各宪,暨商同乡,倡捐制钱捌佰千文,以作兴工,永捐庄租数佰皇石,用为膏火。吾川忻然乐从,兼得李君滮、杨君玉发、苏君临、周君开运、朱君捷魁、王君天禄、马君开甲等创其基,复得石君润芷、李君作梅、周君化南、向君乾、刘君泽洋、杨君忠、王君凤、张君其和、刘君锐、赵君思问、刘君祥等动勷其事,尤得董君开元董其成。自同治癸酉秋鸠庀兴修,于光绪丙子夏规模初定。但念前人名曰奎光书院,本不宜更。今考地形,书院实居青螺之腹,是一川以青螺为中和,而书院则居中和之中和也,因更名曰中和书院。愿后之肄业者,常抱中和二字,读书为人,显之在履中蹈和。至于中和位育,虽极之希圣达天,亦不过满其量也,岂不懿欤。回忆数十年,所经之事不一端,而此举则踌躇满志者也。虽然是举也,譬如军阵之事,予不过持矛身先,至运筹帷幄,指挥一切者,尚在后也。敢谓今日一劳,后人永享其逸哉。尚望后之君子,或解私囊,或捐清俸,勷其不足,匡其不逮,是则予之偏右致恭,虚左以待者也。兹当落成,用序始末,以志不朽。

时在大清光绪二年岁次丙子夏五月端阳前一日书丹。

花翎分省补用知府邑人杨景修仰山氏谨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