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宝丰)文庙

云龙(宝丰)文庙

云龙文庙坐落于宝丰面北德龙山之左,属州级文庙。

宝丰文庙大成门

宝丰文庙大门

云龙县自古以来独有一道自然景观,历史文献记说:“因澜沧江夜覆云雾,晨则渐升如龙”,故名云龙。明初改为云龙州,属大理府。清袭明建制。元朝,云龙县始建文庙,有明朝初年文献记载:“州之有学宫,前此不可考矣。”即是在明初改为云龙州之前就曾经建有文庙,后来倒塌无存,又无资料遗传,所以这座文庙已经无法考证了。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巡抚周嘉谟题写匾额,并将文庙建在西山之麓。天启四年(1624年),知州周宪章将文庙迁建在三七,即今天的旧州。崇祯二年(1629年),知州钱以敬主持将文庙迁建在州治雒马井,即宝丰。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知州张潋将文庙改建在州治西南德龙山的左边,建筑规制尚未完备。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知州顾芳宗会同广文绅士捐俸重修,委托诸生杨彦章、杨翔凤、董斗元、王勉学、杨又雄等在大成殿督工,同时制木主及各种祭器,使兴建的门阶户牖熠熠生辉,与大成殿交相辉映,焕然一新。前面左右建有两庑,文庙里设有先贤、先儒木主,共计97位。还安置双柱在庭院前面,称为戟门,又在前面建有棂星门,再前面修筑有泮池,上边还建有青云桥。并在大成殿后开凿山廓基,建有启圣宫,也设置木主如规制。戟门东边建有名宦祠,外面建有义路门;戟门西边建有乡贤祠,外面建有礼门。

另有文献记载:“清朝踵之增华,庙貌祀典,班班可观,鼓箧释菜,实繁有质。”体现了清代康熙盛世云龙文庙的辉煌和尊师崇儒的大千气象。

宝丰文庙大成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