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文庙及书院概述

洱源县文庙及书院概述

“谁道洱河千胜景,源头此处更澄清。”洱源,顾名思义,便是洱海的源头。我们走进洱源,犹如进入了一幅泼墨的写意山水画里,交错纵横的阡陌间,错落有致的青砖瓦房之间成排绿柳扑面而来,在烟雨朦胧、绿意盎然中,我们在铺满青石的小路上,驻足凝望“三诏故地”,追寻那些早已远去却久藏于心的历史与往事。

地处大理州北部的洱源县,是云南省九大湖泊之一——洱海的水源地,享有“高原水乡”“温泉之乡”“乳牛之乡”“梅果之乡”“兰花之乡”等美誉,是名副其实、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富庶之地。

洱源又是白族文化古老的发祥地之一,早在4万年前,这里就有古人类活动。公元前209年,汉武帝设置州郡,洱源属该郡管辖,汉代设置叶榆县,也包括了今天洱源县的大部分地区。唐六诏时期,这里是邓赕诏、施浪诏和浪穹诏的故地,南诏统一六诏“火烧松明楼”的故事就与此相关。南诏立国后,属浪穹州。大理国时期,设宁北赕、邓赕、凤羽郡。蒙古宪宗七年(1257年),置浪穹、德源两个千户所,隶属于大理万户府。1274年云南行省建立,置邓川州,下设浪穹、凤羽两县,隶大理路。明撤凤羽县,并归浪穹县,设邓川州,辖浪穹县,隶大理府。清沿明建制,至民国元年(1912年)始改称洱源县,属腾越道。后废道,直属于省。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属大理专区,1956年起属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后,县域几经变迁,与相邻的剑川、鹤庆、大理三县(市)的小部分区域曾交互划并,至2003年,洱源的江尾、双廊两镇划出归大理市管辖。洱源全县总面积2614平方公里,下辖茈碧湖镇、邓川镇、乔后镇、凤羽镇、三营镇、右所镇、牛街乡、西山乡、炼铁乡等6镇3乡。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48147人,有白族、汉族、彝族、回族、傈僳族、纳西族、傣族、藏族8个世居民族。

三江五湖交错的鱼米之乡洱源,千百年来,将绵延不断的水源和农耕富庶输入大理洱海地区,也将“三诏故地”久远的历史文化传扬至今。洱源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曾经留下丰富而珍贵的文物古迹。这里地灵人杰、民族众多,积淀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养育了众多的历史名人。典雅华丽的人文、诗情画意的山水,成就了洱源不老的容颜,也收融和承载了洱源灿烂迷人的历史文化印记。无论是邓州唐朝时期邓赕诏德源城遗址,还是最早的白文碑“段信苴宝摩崖碑”和仅次于大理三塔的古建筑群“旧州三塔”;无论是凤羽境内已逾千年历史的帝释山古建筑,还是茈碧湖畔南诏七圣僧创建的“唐留古刹”标楞寺;抑或是火焰山塔遗址、覆钟山钟灵寺遗址、佛光寨古战场遗址、潜龙庵遗址,以及元明时期的大量火葬墓群,都无不在向我们诉说着洱源曾经的辉煌。如此众多的文化古迹和迷人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使洱源成为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居民俗、宗教文化于一体的民族文化交融的胜地,名闻遐迩。

洱源,这个“三诏故地”,也孕育了无数英才。“刁诈胁不动、财利感不动、权豪撼不动”的监察御史杨南金,为民清官何邦渐,理学名儒艾自修,修志名家王崧,教育家杨琼,清华园最早的共产党员施滉,革命先烈施介,抗日名将马鉁、马锳、马崟,抗战诗人罗铁英,现代文化先驱徐嘉瑞,著名民族学家、历史学家马曜,当代诗人、文艺理论家张文勋,享誉海内外的白族舞蹈家杨丽萍,等等,都是出自洱源这个钟灵毓秀之地的精英人才。

洱源这样一个文化发达、才俊辈出的地方,几百年来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染与熏陶。从洱源文庙、书院及其楹联、匾额、诗词的现存状况,我们也可以强烈感受到洱源曾经盛极一时、至今兴盛流行的儒学文化氛围。自汉学传入大理地区以来,洱源的儒学发展传播很快,据考证,从唐代南诏时期,就有大量师学、家学、学馆面世,明代云南最早的书院“龙华书院”就出现在洱源。据此次调查,洱源现存文庙有县城文庙、邓川文庙、凤羽文庙、乔后文庙等4座文庙;有新州书院、桂香书院、龙华书院、庆丰书院、凤翔书院等书院5座。其中县城文庙2015年由县文体广电局牵头在原宁湖小学重建而成,规模较大,建有大门、泮池、状元桥、金声玉振二坊、棂星门、南北庑房等。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书院唐代就出现了,经历了五代萌芽、宋代崛起、元明延续、清代普及的几个阶段,而云南建立书院的历史则稍晚于内地。直到元代,有史可考的书院屈指可数,但洱源县城北龙华寺内的龙华书院以及稍后建成的大理城西苍山书院却成为云南较早的书院,历经400余年,在云南教育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众多书院中,较为有名的还有坐落在曾被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称为“世外桃源”的凤羽镇的凤翔文庙(书院)。

当然,令人扼腕的是,洱源历史上还有育才书院、毓英书院、龙登书院、罗俊书院、玉泉书院、登云书院、宏文书院、德源书院、象山书院、养正书院、白云书院、新建书院、凤翔书院、万奎书院、桥川书院、密相书院、迁乔书院、起凤书院、洱源书院、庆云书院等26个书院,除庆云书院外,如今已无迹可寻。许许多多的洱源古迹已经令人心痛地消失了。

文庙、书院的楹联、碑文、匾额和诗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当地的文史掌故、民间传说和地理演进状况以及文化艺术水平。在短暂调查中,我们通过走访、调查、查阅资料等各种方式,收集到36副楹联、30块匾额的文字、图片,还有目前尚存的6块古碑图片资料。这些承载着地方文化的荣华和儒家经典闪光元素的古迹,静静地镶嵌在洱源的版图中,历经岁月河流的冲刷和风雨的磨洗,有的已经漫漶难考,有的已经变得斑驳不堪,但是,它们依然无声地守护着这方土地的过往与辉煌,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感受到洱源这片沃土浑厚的儒家文化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