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云书院
院址在牛街乡石碑村,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杨葛卢与邑绅合力创建。
新建庆云书院碑记
举人 段履富(邑人)
世运之盛衰系乎风俗,而所以维持风俗则在人才,书院为储才之薮风化之原也,国家文教覃敷无间遐迩。观音山属鹤庆十三图之一,而期间掇巍科登显仕者代不乏人。嘉道间鉴亭太史兄弟同宴琼林,玉峰辑亭诸公亦先后登第,一时称极盛焉。咸丰丙辰花门肇衅,地方蹂躏,迨承平,杨葛庐先生膺乡荐,乡人欲奉先生以率后进,而苦无书院并乏膏火赀,且焕文镇军建亭刺史已交聘先生为邑书院长,岁癸巳先生纂修志,乘富适馆,寓玉屏得兴其邑,征文考献之,余先生慨然曰:吾邑自清肃后,书院膏火次第复兴,人才继起。独观音义学旧设寻云庵北隅,因叠遭兵燹,遣趾虽存,然废缺多年,其何以启迪后人,爰因社仓之举,商之施君成章等,谓诸君向欲予主讲而苦无所,盍借此以创建书院,则一举两得矣。于是鸠工庀材,相度地势,就牛街公地改设书院,先建藏书楼三楹,南北厢房六间,南厢房东西平房三间,暂为社仓之所,阶下疏泉凿池,莳艺花竹,面前地势宏敞,岁己亥先建大门,庚子又修讲堂,次年鼎新厨房二隔、小室三间,缭以垣墙,规模甫辟形胜焕然。
先生以院枕云山麓,颜曰:庆云富尝数游乐之而不能去,先生进富云,子虽隔属,与倬云公同里,亦桑梓地,书院之缘起子所知也,其代予记之,以诏来者。富惟先生生长世胄,理学湛深尤邃于易,巍然一鲁灵光也,以世变未得伸其志,仅以一举老远近皆惋惜之。然弗克展其学,于朝犹能施其教于乡,先生不遇未始非里人大幸也。考书院基系前明温泉庵,国初改为甘露寺,兵兴毁于火,附近者欲占为私有,先生毅然复之,创为书院,设法筹款不惮艰辛,卒始院宇落成。宏开讲席,其有功于乡里,岂浅鲜哉。居是院者当思创始维艰,相与砥行立名,储为有用之才,以仰副朝廷作人之化行。见文风丕振,民俗以纯,庶不负先生开创之苦心矣。尤冀有心风化者,为善不吝,踵而补其缺略,成其美备,则风云会萃,庆衍无疆,岂惟梅川冠冕也哉。是役也,始于乙未春,越辛丑工竣,费银千捌百金,董其役者,则施君文鼎、赵君永寿,例得附书。乙酉榜人候选知县段履富、润葊氏谨撰。鹤庆州儒学生员杨镜仁谨书。举人杨金和、李鸿钧、李翰香、洪畀范,恩贡李桂林、杨嘉善,廪生李韶英、杨嘉壁,增生李麟书、王嘉业,乡饮冯焕彩、张曜,生员李文焕、张尚礼、杜连中、李绍唐。

新建庆云书院碑记(一)

新建庆云书院碑记(二)
光绪二十八年,岁位壬寅十月,观音山阖坝绅耆约甲人等 公立
此碑存于洱源县牛街乡庆云书院内,大理石质,高100厘米,宽49厘米。碑文为直行楷书阴刻,13行,行25—59字。此碑立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是研究庆云书院历史和当地教育之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