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文庙
自汉晋以来,弥渡就接纳着万千中原移民,儒家文化由此传入弥渡。

弥渡文庙大成殿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赵州知州钱福嗣、弥渡分府李庆恩、弥邑举人黄玉书倡修至圣殿,大殿坐北朝南,规模宏大。中奉孔子牌位,高一丈余,朱红大漆金字“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位”,由清光绪乙酉(1885年)举人弥邑士绅李作梅题书。在至圣殿前建有露台一座,台前沿正中镶有云龙浮雕石丹墀一块,整座露台以五面石支砌,东西两侧砌有石阶,露台宽敞庄严,为祭孔时行祭礼之处。至圣殿东西两侧配有庑殿(或谓东西两厢),正前方则为大成门,即由大殿、东西两厢、大成门组成一座封闭式大院落。在大成门石阶前有狮子一对,东侧立有清代“国朝赵州弥渡进士题名碑”一方,记录了弥渡自清雍正癸卯(1723年)至光绪壬辰(1892年)169年间殿试中13科共20位弥渡进士名录;西侧立有“国朝赵州弥渡举人题名碑”一方,记录了自清康熙甲子(1684年)至光绪辛丑(1901年)217年间乡试中57科共111位举人名录,展示了弥渡历代人才辈出、文风鼎盛的历史事实。
时隔十二年之后,民国建立,弥渡距元朝建县638年之后再次建立县治,经地方绅耆倡议,改至圣殿名大成殿。在大成殿院与魁星阁之间增建棂星门一座。棂星门为一高两低牌楼式建筑,架斗飞檐,整座牌楼金碧辉煌,巍峨庄严,将文庙系列建筑联系成为一座大型建筑群。在棂星门之右(西侧)为文昌宫,早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就已重建成一大院落;在棂星门之左为佑圣宫,也早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重建;再联以魁星阁前三进三院的中和书院和大成殿后的清光绪五年(1879年)修建的寝宫及仓圣阁,阁内兼祀后稷,使青螺山麓形成了一座层次分明、排列有序、层层递进的文庙系列建筑群。在民国《弥渡县志稿》的《祠祀志》中,将文庙的祭祀活动列入“典祀”之中,并纪云:“每岁春,秋仲月上丁日致祭,祀以太牢,由地方官主祭。”
由于年代久远及世事变迁,弥渡文庙建筑群今已大多损毁,现仅存大成殿和后稷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