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文庙

洱源文庙

文献记载:蒙舍诏兼并其余五诏,建立了统一的南诏国,在洱源境内设邓川赕、浪穹州和凤羽县。大理国设邓赕、宁北、凤羽等郡。宋宝祐五年(1257年),置德源、浪穹两个千户所,隶大理万户府。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改设邓川州,领浪穹县,归大理路管辖。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后期,裁凤羽县,并入浪穹县更名为洱源县。

洱源文庙正门

洱源县境内曾建有4座文庙,即洱源浪穹文庙、邓川州文庙、凤羽文庙、乔后文庙,在全国实属罕见。

洱源县文庙,又称浪穹县学宫,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知县金文举主持创建文庙,实行庙学合一,特请大理知府杜瑜撰写了碑文。

文庙地址坐落在今州分司地,坐北向南。到了弘治元年(1488年),分守参政毛科始觉原文庙窄小简陋,开始筹资并迁建在西山脚下,坐西朝东,即今文庙地址。

嘉靖十年(1531年),知县陈儒兴建文庙,立有御制碑,地震后成废墟。万历八年(1580年)知县陈澄改建,在启圣祠上方建有尊经阁。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西湖举人马文桢乡试考中登科,朝廷授予山东兖州通判,代理皇帝到曲阜县办理事务,身临孔乡深受曲阜文庙的影响。当他将要回洱源故乡时,特请画家用彩色丹青精心绘制了孔子以及四配、十二哲儒家名人画像各一幅,同时花费了自己多年积攒的俸禄,雇请远程马帮驮上曲阜净土、洁水十余驮,不远万里辗转七八个省,行程三个多月,历尽千辛万苦,虔诚地将建孔庙、塑圣像泥土驮运回洱源,聘请三营陈师傅掌墨指导工匠重建文庙,再聘请延标楞寺住持依图排列塑像,用曲阜的净土、洁水塑造了孔子圣像以及四配、十二哲神像。因为材料来之不易,加之尊孔崇圣之心至诚,所以孔子塑像和列位塑像,完全仿照曲阜文庙里的式样,传神逼真而又庄严雅致。由此洱源文庙远近闻名,世人尊称为“西南孔乡”。清康熙元年(1662年),知县罗时升捐资修缮完备文庙设施,并刻有碑记。康熙二十年(1681年),知县吴一鹭奉皇帝圣旨重修文庙。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教谕张瑞亮发动邑侯赵珙捐资买石料砌泮池,清理泮池淤泥及修通水道。在文庙大门左右两边建“腾蛟”“起凤”两座牌坊,重修大成殿为重檐歇山顶,雄伟精致,长15.7米,进深19.1米,开斗重叠,檐脊结构全采用贵重檀香木建造,虫不蛀,殿内无蜘蛛、蚊蝇侵扰。咸丰年间毁于兵燹。到光绪十二年(1886年),又重新修复。

洱源文庙大成殿孔子塑像

明伦堂在文庙右边,有“志道”“进德”两斋,增设文庙设施,重建坊表,开辟规范文庙道路,修建泮池。在启圣祠上方还建有尊经阁。旧时每年春秋仲月丁祭,远近县属各部门团集的儒学弟子云集朝拜。

新中国成立后,文庙作为洱源中学校舍。1952年,文庙内的塑像全部被拆毁,几经历史沧桑,现存下大成殿。1958年曾作为洱源县文化馆,1962年重归洱源一中,后来作为洱源小学教室至今。

1996年,洱源县政府将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洱源县政府和玉湖镇政府拨款及社会集资维修了大成殿。

洱源文庙棂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