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县文庙及书院概述

云龙县文庙及书院概述

云龙地处滇西纵谷区,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部。经纬跨度为东经98°52′—99°46′,北纬25°28′—26°23′。东西最大横距91.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09公里,总面积4400.95平方公里。东邻洱源、漾濞县,南靠永平县、保山市,西界泸水市,北接兰坪、剑川县。县城石门镇距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府大理市175公里,距省府昆明市574公里。

云龙,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境内先后多次发现新石器时期的石刀、石斧,说明很早以前云龙就有人类活动。据史籍记载: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建县,名比苏,属益州郡。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比苏属永昌郡。蜀汉建兴三年(225年)置庲降都督管永昌郡,比苏为属县。晋,比苏仍属永昌郡。咸和中(326—334年)分东河阳郡,置西河郡,治比苏县,宋齐因之,梁末废(《读史方舆纪要》)。唐,南诏时期,澜沧江以西属永昌节度,澜沧江以东属剑川节度。宋,云龙称云龙赕,属云南地方政权大理,治所在今旧州。元初为云龙甸军民府。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为云龙州,属大理府,封段保为土知州,治所仍在旧州。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改土归流。崇祯间迁治于雒马井(今宝丰)。民国二年(1913年)改州为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县公署为县政府,县治从宝丰迁至石门。

云龙,得名于澜沧江。明崇祯前州府在旧州,位于澜沧江西岸,“云龙,古云龙甸也”,“其名得于澜沧江”,“江上夜覆云雾,晨则渐以升起如龙”(《云龙记往》),故名。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82977人,有汉族、白族、彝族、苗族、傣族、傈僳族、阿昌族、回族8个世居民族。

由于古代盐井的开发、清代银铜矿的采冶,云龙历史上曾出现过一段繁荣时期。经济繁荣,促进了文化发展。清代以来,云龙人才辈出,白族学者董善庆著有《江外野史》,经知州王凤文修改后,更名为《云龙记往》,被收入《云南备征志》,著名方志学家章学诚的《章氏遗书·文集》也收入《云龙记往》。《云龙记往》不仅是一部研究云龙历史的珍贵文献,也是研究云南民族历史的重要资料。“马锦文的诗才,赢得乾隆之重视。黄绍魁蜚声朔北,杨名飏誉满西京。”(周祜:点校雍正《云龙州志》后记)近代,王九龄曾任国民政府教育总长,董雨苍为云南省高校先驱。在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中,云龙县各族人民的子弟,为挽救民族危亡、为人民的解放血洒疆场。新中国成立后,云龙先后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人才,他们有的是作家,有的是教授,有的是工程师,分布在祖国各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辛勤劳动,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云龙古称“山国”,“崇峰铁坎重罗山外之山”,境内“万山丛杂”,“大小峰峦星罗棋布”。历史上畜牧业比较发达,明代顺荡、师井等地的土官,曾先后几次向朝廷贡马。全县有宜牧草山和林地牧场190万亩,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云龙,有丰富的水资源,境内有大、中、小河流11条,水能理论蕴藏量98万千瓦,可开发量14.8万千瓦。

云龙,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有锡、铅、锌、铜、铁、银、金、锑、钨、镍、钴、水银、盐、石膏、宝石、大理石、水晶、云母等多种矿藏,已查明有9个矿床、108个矿点和矿化点。

云龙,山川雄伟壮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境内有古代、现代的各种桥梁,被誉为“桥梁博物馆”。沘江两岸有以虎头山名胜为中心的摩崖石刻,康有为的“云山”二字耸立于沘江西面的高山上,米芾的“第一山”镌刻于虎头山。被称为“高原明珠”的天池,静美迷人,四时景色各异,成为天然的森林公园。澜沧江在境内流程110公里,形成神奇独特的自然景观。抗日战争的遗址——功果桥,记载着滇西各族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丰功伟绩。漕涧地区山林区有风光旖旎的九十九塘。县内有多处地热资源,尤以漕涧下澡塘温泉最著名。云龙各族人民热情好客,人们来到这里既可以饱览山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又可以看到各族人民独特的民情风俗。

云龙县文庙现存2座,一座在宝丰,属州级文庙;另一座在诺邓,建在玉皇阁。书院共有传心书院、修翔书院、云龙书院、象山书院、沘江书院、彩云书院、石门书院、龙门书院8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