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太和县文庙碑记
清·教谕 李 植
国家崇儒重道,发帑金数十万以修阙廷圣庙,令天下郡邑悉之。学宫以隆祀典,其崇德报功实有度越千古者矣。独是郡,既有学附郡之邑,不更设学而榆独有之。考邑学建自明洪武十七年,开拓于嘉靖六年。今于康熙三十五年,提军诺公修府学落成,重修县学。凡礼乐器数,靡不美备。复捐置大瓦溪学庄,令斋廪管理,永为修葺之资,诚用意周而遗泽长矣。历今几近百年,董事者率以补葺为名,而中饱其余,无惑乎朽蠹日盛。余自癸未岁司铎于兹,下车进谒先师。登殿庭,见风雨飘摇,墙屋倾圮。窃心悼焉。爰与同寅魏君进诸生而议所以重修之,佥曰:“庙之修也,补苴易,更新难;动于地方宁靖易,动于军旅旁午难。夫役烦兴重,以工作得无难为功乎?”余曰:“不然。事无难易,顾诸君经画何如耳!”时,刘子联元等毅然以任,于诺公所置学庄,岁收谷陆拾余石者,权子母而经营之,凡五年累千贯。爰选材取锻,卜吉兴工,先大成殿,次崇圣祠、文昌宫、魁阁,两庑亦次之。广其栋梁,峻其垣墉,朴斫丹艧,焕然一新。越三载,次第告成。分其任者,周子显祖诸人,总其成者刘子联元之力居多。功竣,余适有临安教授之役,诸生造予而请曰:“重修之功,实师倡之。盍志一言以示方来。”予曰:“此先师之灵也,诺公之遗也,二三子之劳也。余何功焉?顾曩非无是田,而何以因仍今亦止,是田又何以能恢廓。可知重修非难,得人为难。使后之继吾徒而经理者,若是惩前毖后,安知积久弥光者之不更胜于今也。”因不辞而为之记。
原碑已毁,现碑按《大理县志稿》存文重新刊刻。
明清时期的太和县即今之大理市。碑文记载大理府位于太和县地,按惯例有府学文庙即不再增设县学文庙,而大理既有府学文庙又有县学文庙,为云南独例。太和县学文庙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提督诺穆图在重新修复府学文庙时也修复了县学文庙,并捐置大瓦溪田地为庙产,以用于后世修葺资金。但逾百年来,庙产资金被挪用,文庙缺资修葺日渐凋敝。李植任太和县教谕后见文庙墙屋倾圮,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乃清理庙产以田租作为修缮之资,经三年时间修复了县学文庙。记载表明大理自古就是儒家文化鼎盛之地,于一城中就建有府、县两级文庙,而历代都倍加呵护,精心修葺,保持了尊孔重儒的优秀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