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庆县文庙及书院概述
在大理州有一个被喻为滇西高原上一颗璀璨明珠的坝子,它虽然偏居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一隅,却因其在滇西北20多个县份中坝子面积最大,且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有着泉潭之乡、鱼米之乡、工艺之乡、名兰之乡等诸多美称而名播四海、遐迩昭彰。它,就是鹤庆。
如果说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一部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书,那么,鹤庆就是这本书里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里面写满了传奇和浪漫,也写满了和谐与包容。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它的厚重,它的丰富,都彰显着魅力,让人艳羡,令人神往。

鹤庆文庙先师庙
鹤庆地处滇西横断山脉南端、云岭山脉以东,大理白族自治州北端东与永胜隔金沙江相望;南与宾川接界;西与剑川、洱源接壤;北与丽江市毗连。面积2395平方公里。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43031人,有白族、彝族、汉族、傈僳族、苗族、壮族6个世居民族。
追根溯源,我们可以发现,新石器时期鹤庆就有人类定居。从新石器时代一路走来的鹤庆,汉代以前属昆明、越西部落,是“西南夷”的一部分。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在云南境内设益州郡,置叶榆县,鹤庆东南部属益州郡之叶榆县。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设哀牢、博南两县并将益州、叶榆六县并入新设永昌郡,属永昌郡之叶榆县。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平定南中后,从益州郡划弄栋县,从永昌郡划出叶榆等三县,从越雋郡划出遂久等三县,合七县设云南郡,本县全境属云南郡之叶榆县。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划出建宁、云南、永昌、兴古四郡设立宁州。本县属宁州云南郡叶榆县。成汉晏平元年(306年),将宁州分为宁州和交州,本县属宁州东河阳郡叶榆县。隋开皇五年(585年)设南宁州总管府,下辖恭州、协州和昆州,本县属昆州。唐麟德元年(664年),设姚州都督府,下辖13州,本县属野共州、和往州。这时洱海地区设有六诏,本县属越析诏,名漾共鹤川。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南诏统一六诏建南诏国,在本县置谋统郡。宋乾德元年(963年)改为谋统府,为大理国八府之一。南宋宝祐元年(1252年)忽必烈攻克大理,建立鹤州。蒙古宪宗七年(1257年)设立二千户,仍称谋统隶云南的大理上万户府。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罢谋统千户,置鹤庆路。至元十一年(1274年),又改置鹤州。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升鹤州为鹤庆府,领剑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罢府设鹤庆路,录云南行中书省。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鹤庆府,领剑川、兰州、顺州、北胜、蒗渠、永宁6州。洪武三十年(1397年)改府为军民府,下辖顺州、剑川二府。
清康熙八年(1669年)撤销顺州并入鹤庆府。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又将原顺州划归永北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改鹤府为州,与所属之剑川统辖于丽江府。
民国二年(1913年)改鹤庆州为县,6月划属腾越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废道直属于省。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属丽江行政督察专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丽江行政督察专署移驻鹤庆,改称鹤庆行政督察专区,下辖鹤庆、丽江、剑川、永胜、华坪、宁蒗、中甸、维西、兰坪、碧江、福贡、贡山等县。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初,专署复移丽江,鹤庆仍属其下辖。
1949年7月1日,鹤庆县宣布解放。7月27日,建立鹤庆县政务委员会。10月1日,鹤庆县人民政府成立,属滇西北人民行政专员公署(驻剑川县)。12月28日,成立丽江专员公署(先驻鹤庆县城,1950年3月迁至丽江县城),本县属丽江专区。1956年11月,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本县属大理州。
纵观历史,汉代以来,一直处在南方丝绸之路要冲上的鹤庆,唐以后成为南诏国的北方重镇。明初,鹤庆开始实行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大规模军屯,其时鹤庆境内共有19屯。由于屯边,中原和内地将士及家属不断迁入,将先进的农耕技术、手工艺、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理念及生活习俗、民族宗教等带到这里,与白族、汉族等各民族人民共同开发建设鹤庆,在促进鹤庆工商业、矿冶业、农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原文化与白族本土文化的融合发展,铸就了鹤庆文化开放、多元的灵魂。
南诏、大理国时期,鹤庆同整个西南白族人民一道,在中华先进文化的洪流中不断地吸纳本民族文化的成果,又突出本土文化的特色。鹤庆传统文化作为白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特色元素,既折射了白族先民在西南边陲衍生发展的轨迹,又沉淀了多民族大家庭融合发展、文明开放的成果。
这个连接云南至西藏、四川的重要通道和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在唐以后的1000多年里,逐渐成为云南滇西北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凭借着这个优越的地理条件,勤劳智慧的鹤庆人民,在南方丝绸之路纵横驰骋,不仅打开了地方产品的出路,促进了地方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手工业的繁荣,也极大地促进了鹤庆与外界的文化交流。
据地方志记载,鹤庆从元代开始建立学庙,明代创办儒学,“士慕诗书,民务勤俭,吉凶近礼,施报尚平,家奉三宝……”,故鹤庆古城南还建有“风清俗美文献名邦坊”。被誉为文献名邦的鹤庆,历史上向来都有着尊师重教、崇尚知识的优良传统,民间一向以知书达理、识文断字者为人生榜样。这样一种文化氛围,自然形成了儒家思想快速生根发芽、不断茁壮成长的丰沃土壤,也使得这里历代才俊辈出。仅明清两朝,鹤庆就有进士34人,其中文进士28人,武进士3人,举人贡生近800人;在34名进士中,明代考中解元4人,清代考中解元2人,经魁20多人。在云南,考取进士的人数,鹤庆仅次于昆明、石屏和太和(大理)。近现代史上,鹤庆还曾经出过许多值得记述的历史人物,他们中有曾经引进先进工艺技术的彭屯人彭富、明朝廷派往琉球(今钓鱼岛以南之冲绳)册封国王的大使杨伦、红色义商李岳嵩、一品建威将军蒋宗汉、一品奋威将军丁槐、记名提督将军杨建勋、抗日名将李忍涛、丹青大师王昌禄等等。正是这些声名赫赫、热衷于学问和仕途的学者先贤和文人学士,一代又一代地致力于中华文化的学习、传播,成就了鹤庆坚实的文化底蕴和基础。
这次调研中,我们共了解和收集到鹤庆目前尚存的文庙和书院各1个,即鹤庆文庙、玉屏书院。据史书记载,位于鹤庆县城内的鹤庆文庙,始建于元至元八年(1271年),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至清光绪年间,经历了多次损毁、修复和重建。1997年以来,省、州、县各级政府投入专款近千万元,先后完成了文庙大成殿整体维修工程以及大成门、棂星门、照壁、泮池等的维修工作,添建了太和元气坊、孔子像等。
鹤庆文庙在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整个建筑群分布面积为3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先师殿建筑面积为2400平方米,是滇西地区规模较大的文庙建筑,也是大理文庙建筑的杰出代表,历史比较悠久,人文积淀浓厚,当地人认知度也很高,且至今保存最为完好。《徐霞客游记》对鹤庆文庙有过“文庙宏整,甲于滇中”的赞语。鹤庆文庙自始建之时,就成了鹤庆庙学的中心,700多年来一直是鹤庆传播儒学和弘扬儒家文化的中心场所,文化氛围相当浓厚。
鹤庆文庙建筑主体体现和保留了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的风格,整个建筑群规模较大,布局严谨,雄伟庄严,斗拱、彩画雕刻十分精细。在结构体系上突出了梁、檩、斗拱的直接结合,层层抬高,取得了更大建筑空间的效果,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研价值,对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建筑特色和风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鹤庆文庙和玉屏书院现存的碑刻,一是立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的《尊经阁碑记》;二是立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的《重修鹤庆府学庙碑记》;三是立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的《新修玉屏书院碑记》,碑刻均为青石质地,正楷直行书,笔力劲拔,字体隽逸,书法俊秀,保存基本完整。此外,还有金凯《玉屏书院碑记》,举人段履富《庆云书院记》,周书《五峰书院碑记》,知州王景绪《新修鹤阳书院记》《新修疏远碑记》等21块碑文。另有匾额14块和对联38副。
据调查,鹤庆历史上文庙、书院曾经盛极一时,楹联、匾额、诗词亦不计其数。惜乎历史嬗变,岁月磨洗,经年累月中,许多宝贵的历史文化古迹,都已无迹可寻。比如有文字记载的龙溪书院、宝山书院、鹤阳书院、庆云书院、五峰书院等,大多已经毁弃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