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府文庙匾额

大理府文庙匾额

匾额是后世人为孔子写的歌功颂德的文字,并非出自什么儒家典籍。清朝历代皇帝都尊孔,各写匾额。如康熙皇帝题“万世师表”,雍正皇帝题“生民未有”,乾隆皇帝题“与天地参”“先觉斯民”,嘉庆皇帝题“圣集大成”,道光皇帝题“圣协时中”,咸丰皇帝题“德齐畴载”,同治皇帝题“圣神天纵”,光绪皇帝题“斯文在兹”,宣统皇帝题“中和位育”等。

孔庙的匾额、楹联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为规范的。由于各朝代统治者关注祭孔活动,从而减少了匾额、楹联的随意性。除各朝统一规范的匾额外,统治者较少专门为文庙御赐楹联。自清康熙帝始,历代皇帝即位,必亲临北京国子监“辟雍”讲学一次,称为“临雍”。随后到孔庙大成殿悬匾一方,并要求各地文庙效仿摹制。大理府文庙现有匾额3块,即“万世师表”“与天地参”“斯文在兹”,并有“文庙”(大门)、“大成殿”等门匾。

大理文庙大成殿

“万世师表”

“万世师表”是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御笔题书。语出晋葛洪《神仙传》:“老子岂非乾坤所定,万民之表哉;故庄周之徒,莫不以老子为宗也。”意为孔子是千秋万世的老师和表率。又《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士人有云:“教之以才,导之以德,足为师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堪作表焉。”

“与天地参”

“与天地参”是乾隆皇帝于乾隆二年(1737年)御笔题书。《中庸章句》:“唯天下至诚……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朱熹注:“与天地参,谓以天地并而立三也。”意为孔子地位与天地并列。“参”也可理解为参拜之意。《易·说卦》称:“参天两地而倚数。”也可作“参天贰地”。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曰:“故驰骛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其寓意为赞誉孔子品德与天地并而为参。

“斯文在兹”

“斯文在兹”,是光绪元年(1875年)光绪皇帝御书。语出《论语·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朱熹注:“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后死者”为孔子自称之词。因此,“斯文在兹”,意指世间所有文化盖源于儒学创始人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