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观赏苍麓书院,仿佛走进了一座融观赏性、休闲性、求知性为一体的花园式文化殿堂。它坐落于苍山圣应峰下,莫残溪畔,罗汉桥南。上接文气浓郁的荡山佛教圣地感通寺,北连妙香古国的第一寺观音塘。符合左庙右书院的传统文化特色。同时又毗邻214国道,交通十分便利。全院呈现的是由白族建筑风格组成的园林式格局。
雄伟的北大门上,有院长李忠祥题写的“苍麓书院”四个苍劲大字和“群贤汇聚承传中华文化,苍麓重光振兴大理名邦”的石刻对联。走进大院,由冯廷飞书写的“寒泉亭”石碑映入眼帘,侧边有李忠祥撰写的“苍麓书院寒泉亭碑序”,以及明代巡按刘维撰写的“寒泉亭记”。
跨进北院,由李忠祥题,和启圣书的“神通无极”四字呈现眼前。周围有清代尹鸣盛撰的“村居赋”,清代雍正年间赵淳撰、王永祥书的“苍洱赋”,清代康熙年间李孔惠撰、和启圣书的“苍山赋”,清督学康承祖撰、赵廷侯书的“苍麓书院”四块大理石碑。
刚要迈入中院,抬头一看,有由孙祖德书的《骋怀致远》巨匾挂在上方,跨入门栏转头一看,又是由李忠祥题、杨焰颐书的《目游经籍》悬挂门头。中院可说是书院的中心活动区,面积200多平方米的天井周围,是两层楼房的白族建筑。正西方为《苍麓书院讲坛》,四周刻有由解录一、马福民、杨光耀、李鹏书写的《大理十六景》,东边的两侧墙壁上侧有明代学者杨慎撰的《滇南四节韵十二景》,每间房旁挂有大理州楹联家、书法家书写的对联,四周还挂有上百幅照片,展示了书院的历史、节庆及各项活动。整个中院让人赏心悦目、流连难返,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

寒泉亭

北院一角

苍麓书院南大门
如果你从南门进入,则又是另一番风情。大门两边的“文质风雅,木铎传声”令人瞩目。迈进院中,一个面积约60平方米的泮池让人赏心悦目,绿树环抱、水清鱼跃。一块高5米、重约百吨的磐石展现眼前,李忠祥院长曾题诗:“混沌遗磐石,古今质不易,矗然书院中,愿做文林役。”泮池两边分别为敬心苑、怡情苑,苑内整洁安静,可供游人休闲和品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