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社学
2025年10月14日
北社学
北社学,又称育英社学,因在古城北门外,故名。始建于明崇祯(1628—1644)年间,通判朱统遂及绅士筹建,后又增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建先师阁于中厅后,光绪二十九年至民国二年(1903—1913年),劝学所设于北社学内。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北社学试办小学班,招收学生40多名,成为县内第一个小学,后一直开办小学,校名曾为庆云小学、第三小学等。1953年因取群力门群策群力的时代精神,更名为群力小学至今。
北社学由大门、中厅、先师阁及厢房、花园组成。大门为单檐悬山顶牌楼式建筑,面宽三间,檐下均设斗拱,明间为七踩,次间为五踩,错落有致。中厅为单檐硬山顶建筑,面宽三间12.7米,进深四间13.5米,前后设廊,檐下均设飞椽。中厅举架较高,起山较大,屋脊高耸,使得建筑古朴浑厚,后檐石台基均有雕刻,图案简洁生动。先师阁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面宽三间,四面设廊。上、下檐均设斗拱,雕刻工艺精湛,1981年因新建教学楼整体搬迁至蒙阳公园内,更名奇嘉阁。

调研组考察北社学

北社学(现群力小学)大门
1987年1月被巍山县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