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涧县文庙及书院概述
南涧历史悠久,西汉时属益州郡,东汉时(25—220年)改属永昌郡。蜀汉、晋、南朝时改属云南郡;唐初归姚州都督,南诏时属蒙舍赕之地。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设立定边县,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重置定边县,先后有357年的时间被称为定边县。1965年11月27日,南涧彝族自治县正式成立。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92942人,有汉族、彝族、苗族、白族、回族、傈僳族、布朗族7个世居民族,45%左右为彝族。南涧是大理州的茶叶之乡。南涧彝族跳菜歌舞独具特色,现已蜚声海内外。

南涧文庙大成殿
据清代杨书篡《康熙定边县考·学校》载,明成化八年(1472年),由知县冯源广建社学于旧治东门内,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知县胡廷珍重修,丁亥年(1587年)景倮劫县焚毁,知县周希改建于旧治东,壬辰年(1592年)地震,圣殿、明伦堂、两庑俱倾。清康熙十年(1671年),知县吕崇简卜地于县治北,建大殿五间,继署县事按察司经历汪牧建启圣祠、戟门(大成门),知县何锡爵建置两庑、棂星门。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知县崔靖建明伦堂,署县事楚雄府通判周蔚铸俎豆祭器。据其记载,现有文庙格局应为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所建,距今300多年,因为27年后定边县“已裁”。
又据《御制训饬士子文碑记》:“康熙五十年(1711年)知县杨书(定边县志作者)重修,复置月台、神道、开泮池,建名宦祠,乡贤祠规模乃备。创建虽自康熙十年(1671年)为始,三十二年(1693年)设学。”
再据《修复定边县学记》载:“已始于孟秋朔六日(1680年七月初六),竣于仲秋(九月十二)。何令名锡爵,三韩人(陕西)共襄土官县丞阿世勋,典史朱尔忭,董事生员张奇赋、刘现麟等,均劳难泯也。”
根据县志和碑刻判断,南涧文庙始建于1472年,经历任县令和地方官绅组织,续建修缮,原文庙布局严谨,规制齐备。
鼎盛时期的南涧文庙,依山而建,占地二十亩,规模较大,呈三大院式,进文庙大门,入泮池为一院;过棂星门(三格门)达二院;进戟门(大成门)到天井为三院,三院天井较大,有两庑。天井上石阶进入大成殿,大成殿后有启圣宫。
大成殿是文庙中最具气势的建筑,也是祭孔的圣殿。中间立孔子牌位,上书“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左边是亚圣孟子神位,右边为复圣颜子(颜渊)神位。殿中无塑像。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为孔子诞辰的“祭孔日”,当地士绅主办,当地行政长官主祭。教育界人士及当地名人参加,古乐队演奏祭孔古乐,并进行献祭、敬香、敬酒等,仪式相当肃穆、隆重。
南涧历史上曾有过6所书院(含前后及易名),其功能直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结束,按清政府《奏定学堂章程》,将境内6所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26所义学改为初等小学堂。
其中毓秀书院非常有名,清光绪元年(1875年),同知夏廷燮,贡生南涧人商仕范牵头募捐,是在原关圣庙的基础上扩建而成(见南涧县毓秀书院规模实景图)。毓秀书院现为南涧小学,原建筑为照壁后的三进院结构。据县政协苏联昌先生考证:书院四周设花台及沟渠,院门系一道左右和前面三方出厦的两层楼阁式建筑。上层三间通联,宽12米,进深6米,斗拱密叠,飞檐翘角,结构严谨,气宇轩昂,下层中间为通道,题材丰富,设计精美,用材考究。工艺精湛的两扇大门等物上刻绘有龙、凤、狮、虎、山、水、松、梅、兰、竹、菊、鸟、虫、鱼、荷花、垂柳、百鸟闹春、双狮戏球、爵耕列山、八大神仙、姜太公钓鱼和意为麒麟送子的麒麟回首,意为加官晋爵的童子向天宫献爵,意为四季平安的瓶插月季等图案,采用深浅不一的浮雕、镂雕、立体透雕等工艺,形象栩栩如生,异常精美,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令人叹为观止。左厢右耳无不取精用弘、巧夺天工,北照壁上“毓秀书院”大字耀眼生辉,院内青瓦红墙,古韵溢香,松柏交翠,茵坪似毯,渠水清澈,四时花卉,蜂歌蝶舞,美不胜收,极具淡泊雅致,呈现出精深文博的厚实之感。现尚存书院规模实景图,可供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