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的分类
前一章已经讨论了如何选择和界定研究问题。其中主要论及搜索原始资料的方法。现在,资料已经收集完,研究者必须对资料进行分类和审慎考证。
资料可以分为一手资料(primary)和二手资料(secondary)。一手资料的形式可以是亲临某事件现场的目击者的口头证言,描述某一事件的一手文件,代代相传的物质文化遗产、传说和歌曲等。这种资料有时又称为原始资料(original),也就是非衍生的资料(underived)。有些历史学家喜欢将一手资料分为两大类:记录(records),即为了当前或永久保存的目的传递信息的资料;遗迹(remains),即人类社会无生命的证据。构成记录的原始资料包括:歌曲、传说、绘画、照片、电影、录音、法令、纳税单、特许状、碑文、日记、书信、遗嘱、法院判决书、宗谱、编年史、地图、年鉴、回忆录、图书、报纸等。遗迹包括:器具、工具、房屋、衣服、空白单据等。这种分类并非一成不变。有些资料既可以作为记录,也可以作为遗迹。例如,残币可以视为遗迹,清晰的货币很明显属于记录。
另一方面,二手资料是从一手资料衍生出来的资料,通常是描述或讨论一手资料的文件。学生对大学课堂上教授讲课的阐释,就是二手资料的例子。教授的话并非是以原始的方式出现,而是经过了另一个人的头脑加工过的版本。但是,在这里最好还是在相对的意义上理解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学生的课堂笔记对于研究教授的思想而言是二手资料,但对于学生的生活或大学历史的研究而言就是一手资料。在运用“原始”这个词的时候,必须要谨慎。尽管有些从事历史研究的人似乎将“原始”和“一手”两者等同,但是,“原始”并非“一手”的同义词。实际上,学生的笔记如果以手稿的形式出现,那就是“原始”资料,因为它们不是某些文件的复本,但是,它们却不是研究教授思想的“一手”资料。
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对于历史研究而言都很重要,尽管有理由相信前者对于获得真实的和有代表性的陈述是更有意义的。学生应该千方百计获取一手资料,并将自己所选择的研究课题的结论建立在一手资料上。如果二手资料是建立在一手资料基础上的,那么有助于提供背景资料。二手资料的价值与它在多大程度上运用一手资料成正比。因此,如果二手资料包含对一手资料的准确引用,那么就可以认为具有一手资料的特点。建立在二手资料基础上的资料称为三手资料(tertiary),次于二手资料,依次类推。本章后面将详细分析教育史上各种各样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