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个月的健康护理
03 第八个月的健康护理
孕期多保健,宝宝少弱视
临床发现先天不足的小孩中弱视的发病率较高。弱视眼的发生与先天体质有着密切关系,而先天体质的强弱则取决于妊娠期的营养与保健状况。倘若母亲孕期注意保健,小儿弱视是可以预防的。
眼球没有器质性病变,以功能性因素为主所引起的远视力低于0.9,而且矫正视力又达不到正常;或者有器质性改变及屈光异常,但与其病变不相适应的视力下降和不能矫正的称为弱视。弱视的宝宝眼部没有明显的疾病,远视力达不到0.9,而且配戴任何眼镜视力均得不到矫正,它区别于屈光不正,如近视,近视的裸眼视力可能很低,但戴上合适度数的眼镜后视力很快得到矫正。而弱视则不然,它不仅视力下降得不到矫正,而且伴有视功能的异常,没有完善的立体视。
人出生时眼球是扁的,几乎百分之百都是远视眼。随着人的长大,眼球逐渐被拉长,变成正视眼,长过头的就成了近视眼。而不少眼球拉过头造成的近视眼,是由于现代人普遍运动少,从怀孕时期起,就已经被种下祸根,成长期又被进一步恶化。
从前准妈妈怀孕时,大多一直劳作到临盆前,而现在的准妈妈比较娇生惯养,在孕期就坐着不动,长时间躺在床上,缺乏活动,一方面会使婴儿发育不良增多,同时准妈妈不良的体质也可能遗传给下一代。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调整情绪
当准妈妈精神愉快时,血液中便增加一种有益于健康的化学物质。相反,愤怒、忧郁、悲伤时,情绪处于混乱之中,会严重干扰人体内脏器官功能,在忧郁状态下则会抑制消化液的分泌和肠蠕动,准妈妈缺乏食欲,而且吃进去的食物得不到充分消化和吸收。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准妈妈营养不良,进而影响胎儿发育,可能导致弱视发生。因此,准妈妈要注意调节情绪,做到心情舒畅,保持良好心理状态,避免不良情绪对机体功能的影响。
调节饮食
保证营养。准妈妈的营养直接关系胎儿的视觉器官发育,如果准妈妈偏食、挑食、厌食,会导致营养不良,使某些微量元素缺乏,则影响胎儿的发育,甚至导致畸形。微量元素锌是胎儿眼球生长发育和视觉功能不可缺少的必需元素。若准妈妈体内锌缺乏,就可能导致胎儿弱视的发生。准妈妈要使自己身体健康和胎儿发育良好,则必须保证充足的营养,要主动做到膳食平衡,不偏食,不挑食,食物以清淡富有营养为主,不要过食辛辣酸、咖啡等刺激性的食品。含锌丰富的食品有肉类、鱼虾等。
党参猪肝汤
原料:党参9克,陈皮6克,猪肝30克。
制作方法:将猪肝切成片,再和党参、陈皮一起放入锅内,加入适量的水,煎煮30分钟,吃猪肝,喝汤。
用法:每日分2次吃完。
戒烟酒
酒精可消耗大量的锌,常酗酒的准妈妈可使体内微量元素锌缺乏,使胎儿视觉器官发育不良而成弱视。而烟草中含有一种毒性很强的氰化物,长期吸烟者,氰化物容易在体内积蓄,一旦积蓄过多,慢慢就会发生氰化物中毒而导致烟草中毒性弱视。特别是吸烟又嗜酒者更易发生烟草中毒性弱视。
妊娠水肿吃什么
妊娠期准妈妈常发生下肢水肿,一部分是由于胎儿发育、子宫增大,压迫下肢,使血液回流受影响,这样的水肿经过卧床休息后就可以消退,如果卧床休息后仍不消退,称为妊娠水肿,是不正常的现象,应该引起重视。妊娠8个月时,大约40%的准妈妈出现下肢浮肿,当用手指重压足内踝或小腿胫骨前方时,便出现局部凹陷,午后明显。如果休息下肢浮肿不消退,肿得较重,又没有其他症状,一般是妊娠水肿。
妊娠水肿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妊娠期下肢毛细血管压力升高,滤过率增加,加上静脉压力升高,影响组织液回流,尤其站立或走路时间过长,可使水肿加重。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尤其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时,全身小动脉痉挛使毛细血管缺氧,血浆蛋白及液体进入组织间隙导致水肿。内分泌影响,使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增加,使体内水钠潴留,也可引起水肿。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即血浆白蛋白下降,在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时尤其劳动负荷量过大时,都易出现水肿。
鲤鱼头煮冬瓜
原料:鲤鱼头1个, 冬瓜90克。
制法:将鱼头洗净去鳃,冬瓜去皮切成块,把炒锅放在小火上,倒入鲤鱼头。冬瓜加水1 000克煮沸,待鲤鱼头熟透即可。
用法:吃鲤鱼头饮汤,每日1次。一般服5~7次有效。功效:利水消肿,下气通乳。适用于脾虚型妊娠水肿。
蒸西瓜
原料:80克大蒜、1只重约2 000克的西瓜。
制作方法:用尖刀在西瓜上挖1个三角洞,将大蒜去皮后塞入洞内,再用挖出的瓜皮堵住洞口。洞口向上,隔水蒸熟,趁热服大蒜和瓜瓤,可消水肿。
功效:清热解毒,利尿消肿。
胎位不正的纠正
胎位不正指妊娠8个月后,在检查中确定胎头并不在下腹部。常见有臀位、横位、足位等。其原因可能是子宫发育不良、骨盆狭小、胎儿发育失常等引起。
怀孕7个月前若发现胎位不正,不必处理,因这时胎儿小,羊水相对较多,胎儿在宫内移动度大,还在变化之中。如妊娠7个月后胎头仍未向下,也就是说臀位、横位、足位时,应予以矫正,方法如下:
膝胸卧位
排空小便,解松腰带,小腿与头和上肢紧贴床面,在床上呈跪拜样子,但要胸部贴紧床面,臀部抬高,使大腿与床面垂直,这种体位保持15分钟,然后再侧卧30分钟。每天早、晚各做1次,连续做7天。但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忌用本法。
桥式卧位
用棉被或棉垫将臀部垫高30~35厘米,准妈妈仰卧,将腰置于垫上。据说这种方法比膝胸卧位效果好。每天只做1次,每次10~15分钟,持续1周。
另外,准妈妈在生活中要避免这些行为,如患病孕妇不宜久坐久卧,要增加诸如散步、揉腹、转腰等轻柔的活动。
胎位不正是常事,而且完全能矫正,所以准妈妈不必焦虑愁闷。情绪不好不利转变胎位。
忌寒凉性及胀气性食品,如西瓜、螺蛳、蛏子、山芋、豆类、奶类、糖(忌过多)。 大便要通畅,最好每日排便。
羊水过多或羊水过少
所谓羊水,是指怀孕时子宫羊膜腔内的液体。在整个怀孕过程中,它是维持胎儿生命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
有人说人类是另一种类型的两栖动物,胎儿时期住在水中,出生后生活在陆地上。而孕育胎儿的神奇之水便是羊水。羊水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羊水过多或羊水过少又是2种什么样的情况?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羊水的秘密。
在胎儿的不同发育阶段,羊水的来源也各不相同。在妊娠第1~3个月期,羊水主要来自胚胎的血浆成分;之后,随着胚胎的器官开始成熟发育,其他诸如胎儿的尿液、呼吸系统、胃肠道、脐带、胎盘表面等,也都成为了羊水的来源。羊水中98%~99%是水,1%~2%是溶质。羊水中也含有葡萄糖、脂肪和有机物。医学上常化验羊水中的某些成分来了解胎儿的健康状况。整个孕期胎儿都在羊水中舒适地度过。
羊水的数量,一般来说会随着怀孕周数的增加而增多,在20周时,平均是500毫升;到了28周左右,会增加到700毫升;在32~36周时最多,约1 000~1 500毫升;其后又逐渐减少。因此,临床上是以300~2 000毫升为正常范围,超过了这个范围称为羊水过多症,达不到这个标准则称为羊水过少症,这两种状况都是需要特别注意的。羊水的重要性如下:
1.在妊娠期,羊水能缓和腹部外来压力或冲击,使胎儿不至直接受到损伤。
2.羊水能稳定子宫内温度,使不至有剧烈变化,在胎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胎儿能有一个活动的空间,因而,胎儿的肢体发育不至形成异常或畸形。
3.羊水可减少妈妈对胎儿在子宫内活动时引起的感觉或不适。
4.羊水中还有部分抑菌物质,这对于减少感染有一定作用。
5.在分娩过程中,羊水形成水囊,可以缓和子宫颈的扩张。
6.在臀位与足位时,可以避免脐带脱垂。
7.在子宫收缩时,羊水可以缓冲子宫对胎儿的压迫,尤其是对胎儿头部的压迫。
8.羊水对产道有一定的润滑作用,使胎儿更易娩出。
目前,医院大多是通过超音波来了解羊水量的状况,采取羊水指数法来确定羊水量是否正常。方法是:将子宫分为四个象限,分别量每个象限中羊水的最大深度,再相加求其总和。总和值在8~24厘米的范围之内属于正常状态,小于8为羊水过少,大于24则为羊水过多。
羊水过多症
羊水的量超过一定值,如2 000毫升,医学上称之为羊水过多。这时我们应了解准妈妈是否存在产生羊水过多的各种原因。最常见的原因是,妈妈有妊娠期糖尿病;其次要考虑是否有胎儿的某些重要器官有发育异常或畸形,如神经管缺陷性畸形,主要是无脑儿及脑脊膜膨出等,是引起羊水过多最常见的畸形之一;还有就是上消化道闭锁;有些染色体畸形也会引起羊水过多。
一旦诊断为羊水过多症,则必须对母体和胎儿做广泛性的检查,以确定具体的病因。至于处理方式,将应该根据其潜在病因而确定。如果患有妊娠糖尿病,应立即控制血糖;如果有先天性畸形,则视时机和严重性处理。
羊水过多,一般采用保守的方法来处理。比如:病人应多食高蛋白物质,要常卧床休息,从而避免早产。但如果已经造成了母亲中度或重度窘迫,就必须采取积极的做法:若胎儿已成熟,则可分娩下来;若胎儿太小不宜分娩,则可进行羊膜穿刺术,减少羊水量,以免造成母亲呼吸不适,甚至引起并发症。
羊水过少症
羊水过少,是指在妊娠晚期或足月时,羊水量小于300毫升。通常引起羊水过少的原因较多,排除过期妊娠,首先要考虑的是胎儿宫内慢性缺氧,因为胎儿宫内慢性缺氧后流到胎儿肾脏内的血流量就相应减少,因而胎儿尿量就相应减少,而胎儿尿是羊水的一个主要来源,所以在胎儿宫内慢性缺氧后,常表现为羊水进行性减少;其次还要考虑是否有胎儿泌尿系统发育异常,如先天性无肾畸形等情况。
找到病因后,应该对症治疗。例如:当发现准妈妈有早产破水的情况时,必须检测是能够继续安胎,还是感染已相当严重必须及早分娩;当发现有胎儿异常的情形时,必须确定是胎内治疗还是提早分娩,或是足月分娩再治疗等等。假如羊水过少又并发有胎儿生长迟滞,那就必须考虑提早分娩,因为这已经意味着存在某种程度的胎儿窘迫,继续怀孕无法确保安全。
外阴发痒
有的女性在怀孕后会出现外阴瘙痒,经过体格检查之后,如果并没有其他疾病,则多由于精神因素或外界刺激引起。
精神因素
医学研究证明,女性在怀孕之后,由于生活有了某些改变,如性交的减少或中断、对妊娠的恐惧心理、失眠等常会引起外阴瘙痒。由于外阴瘙痒会造成失眠,以致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从而会使身体抵抗力降低,因此对妊娠和顺利分娩都是不利的。
对于这类的外阴瘙痒,首先要停止各种烫洗措施,其次要停用一切含“松”的药物。停药之初可能更痒,这时可用叠厚的冷毛巾湿敷外阴,每3分钟清洗毛巾1次,不使其变热。持续冷敷,直到不痒,再痒再敷。不涂任何药物,终可痊愈。
在饮食上应注意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姜、蒜、油炸食品、五香粉、胡椒等。
在治疗方面,可用中药黄芩6克,荆芥5克,生地12克,菖蒲6克,甘草5克,当归6克,水煎成100毫升,日分两次温服。另外可用中药苦参30克,蛇床子15克,防风10克,野菊花20克,煲水熏洗外阴,有较好的疗效。
平日大小便之后,只用冷水冲洗外阴即可,但勿将水冲入肛门或阴道内,以免影响机体组织的自洁作用。
外界刺激
由于汗水过多、潮湿、浸渍,可引起瘙痒;穿质地较硬的内裤或有的女性对某些化纤制的内裤过敏也会引起瘙痒;一些洗外阴所用的肥皂引起瘙痒等。
对于这样的外阴瘙痒,只要仔细找出原因,便可以得到解决方法。例如注意卫生,每天洗澡(淋浴),内裤要用质地柔软并有吸汗作用的棉布,洗涤外阴的肥皂最好用硼酸香皂。
消除瘙痒,可用中草药熏洗。苦参30克,蛇床子、地肤子各20克,黄连、黄柏各12克,花椒、明矾、百部各10克,艾叶6克,用冷水1 000毫升浸泡10分钟,再煎煮20分钟,过滤药渣后倒入小盆内,患者趁热坐在其上,熏洗阴部。待药液稍温(以不烫手为度),再用毛巾蘸药液洗阴部,每次不得少于15分钟,每日两次,连用7剂为1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