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健康护理
08 健康护理
从小开始防癌
预防癌症要从小做起,从小就要建立正确的饮食习惯。因为癌症病人中,不良的饮食习惯是致癌的重要原因。如膳食的不平衡、暴饮暴食、饮食过量、不正确的进食习惯、食物品种单调、滥用化学食品添加剂等,都为癌症的产生埋下了危险的种子。
给宝宝合理的饮食,食物多样化、科学化搭配,可以充分发挥食物中抗癌物质的作用,抵消一些食物中的致癌物质。如胡萝卜、菠菜、甘薯中的胡萝卜素,进入肠道后可转化为维生素A,维护人体上皮细胞的正常功能,并能防止癌变;萝卜等根茎类蔬菜中的木质素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豆芽菜、卷心菜、豌豆等蔬菜中富含维生素C、B族维生素及芳香烃羟化酶,能分解亚硝胺防止癌变;含有微量元素硒的食物,如蘑菇、大蒜、葱头、小米和玉米等进入人体后,可使肌体产生一定数量的谷胱甘肽,减少癌症发病的概率。
所以粗粮、蔬菜和菌类食物都是防癌保健的理想食品。并且培养宝宝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择食,不食过烫过硬食物,不吃霉变和熏制食品,不过多食用动物脂肪,鼓励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总之,要从小就注意膳食防癌,合理搭配饮食。家长要及时加强对孩子的合理饮食教育,让他逐步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扁桃体炎的防治与护理
扁桃体炎是指腭扁桃体的炎症。此病的临床表现是:起病急,多有发热,热前有时会发冷,浑身发抖,这是由于细菌毒素侵入血液所造成的。除发热外,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全身无力等,咽部症状为出现咽痛,吞咽时疼痛加重。医生用压舌板检查咽部时,可看到扁桃体充血、肿大,表面有突出之黄白色脓点或血性分泌物,且颌下淋巴结肿大、有疼痛感。
处理方法:适当休息,多进水分及吃易消化的食物。对高热者(39℃以上)要给退热药,烦躁不安者可给镇静剂(如鲁米那),咽痛明显者可含润喉片。
小儿急性阑尾炎的防治护理
急性阑尾炎是小儿最常见的急腹症,起病急,变化也快。临床表现为腹痛,这种症状是小儿急性阑尾炎的主要症状。一般开始是心窝处或脐部钝痛,容易与单纯的胃病相混淆。几小时后,移至右下腹部,表现为持续性疼痛,宝宝此期可能会用弯腰来缓解疼痛。除疼痛外,起病初期常有恶心、呕吐,呕吐次数不多,为反射性呕吐,吐后仍感不适。当阑尾穿孔或已形成弥漫性腹膜炎时则为频繁呕吐,并有腹胀及相应的腹痛特征。另外,随病情发展,体温很快上升到38℃~39℃或更高,脉搏也会变快。
处理方法:阑尾炎的基本治疗是早期手术,切除阑尾,须根据年龄、病变类型及具程度和全身情况决定治疗方案。单纯性阑尾炎已超过24~48小时而无恶化者,或腹膜炎已经好转、局限及成阑尾脓肿的病人不宜手术,而应采用中西医保守治疗(如使用抗生素静脉滴注等方法),并严密观察病情发展。
如再出现体温上升,且压痛范围在扩大,脓肿张力加大,须立即手术。这对治疗如纠正脱水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均是十分重要的。
小儿心肌炎的防治护理
心肌炎是小儿常见的心脏病。可由风湿热、细菌及病毒感染所引起,以病毒性心肌炎最常见。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无任何不舒服感觉,只是常规体检或心电图检查时才发现异常。心肌炎症明显时,患儿常诉心前区不透、胸闷、心累、头晕及四肢无力等。重症心肌炎可表现为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有的发生昏迷、抽风(即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如抢救不及时会引起突然死亡等。
处理方法: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除了注意其特殊的特征外,还可借助心电图和血生化检查。对于患了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儿,家长应该注意以下内容:首先,不要产生过重的精神压力,应积极带孩子治病。要知道,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进步,可使绝大多数的患儿得到治疗。
另外,要让患儿尽量卧床休息,吃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水果。最重要的就是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一般病毒性心肌炎在医院治疗大约要3周时间,然后可以在家治疗,但要定期到医院复查。一般3个月到半年才可恢复。
疟疾的防治护理
疟疾病因是疟原虫,通过蚊虫的叮咬进入到人体的血液而引起发病,原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一种严重疾病,现已广泛传播。此病潜伏期较长,在感染后6~30天内开始出现症状,有高热和间歇性的寒颤,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腹背疼痛、关节疼痛等。有时可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并波及肾、肝、脑和血液。
处理方法:一旦发现孩子有疟疾的症状,请马上与医生联系。医生可能会建议孩子住院治疗,若及时治疗,根据感染程度的不同,一般患儿在1~2周就可完全恢复。
但是恶型疟疾因能引起脑与肾的并发症,会导致患者有生命危险。因而还应该做血液学检查,以确定疟原虫的存在。治疗时主要靠服用抗疟疾性药物。
伤寒的防治护理
伤寒也是一种传染性疾病,是由沙门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发热性疾病。感染源是伤寒病人的粪便污染和带菌的饮食引起。当伤寒杆菌进入血液,就会引起发热或其他血液中毒症状。此病潜伏期为7~14天,继而会出现高达39℃~40℃的高温,持续4周左右,并伴有头痛、乏力、腹痛、便秘、腹泻或皮疹等症状。
处理方法:此病危害极大,如果病后不加以治疗,第二周或第三周便可引发肠出血和肠穿孔并发症,所以应该立即带孩子去医院就诊,通过粪便、尿液的培养或血清测试来确诊。确诊后要住院治疗,一般用抗生素治疗,如果病情严重,可能需要静脉用药。治疗几天后,孩子的症状会开始好转,大多在2~3周内便可完全恢复。如果治疗及时,很少出现并发症。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防治护理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的种类很多,其表现随心脏畸形的性质和程度不同而不一样。一般把先心病分为3大类,即可能青紫型,青紫型,非青紫型。多数先心病患儿生长发育不良,体格瘦小,活动量小,容易疲倦。可能青紫型先心病易患感冒、支气管肺炎,呼吸急促,婴儿吸奶困难,且吸奶时常因上气不接下气而被迫中断,呛奶,并在哭闹时口唇易青紫;青紫型先心病的病儿,口唇、指趾甲床出现持续青紫。部分先心病患儿生长发育良好,活动量也大,不出现青紫,是经医生检查发现心脏杂音明显而诊断为先心病。家长不能单凭表面现象来判断小儿有无先心病。
处理方法:虽然引起先心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在妊娠早期积极预防风疹、感冒等病毒性疾病和避免与发病有关的一切因素,对预防先心病具有积极意义。当孩子有了以上表现或体检时发现明显心脏杂音时,应想到有先心病可能。家长应及时带小孩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检查。除了医生进行体格检查外,心电图、胸部X线照片及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小儿患先心病必不可少的无创性检查方法。通过这些检查可进一步了解心脏、血管畸形的部位及其严重程度。必要时可进行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