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学态度
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看待古方?我们该如何认识中医的古籍、经典?某次出席访谈节目,主持人问我:“颜医生,请问几千年的古方是否适用于现在的疾病?”清代李中梓《本草通玄》:“古方治今病,譬犹拆旧料改新房,不再经匠氏之手,其用可乎?”古方能治疗现代病,但是需要经过临床医生进行适当地辨证。古方什么时候可以用在现代疾病上?我认为需要把握三个要点:首先,古方的病机与今病的病机必须一样。如都是气虚,才可以用补中益气汤。其次,要根据现在的疾病症状进行适当的加减。几千年的方子需要根据现在疾病的变化进行同步的变化。第三个要点是剂量需要改变。对于现在的年轻医生,我的建议是多用古方。因为古方经过了严格的时间考验,几千年下来,通过的是人的实验而非动物实验,而且古方君臣佐使配伍严谨,这两点是古方的巨大优势。作为高级职称评审委员的我,对于一些主任医师用特殊方子治疗特殊疾病者,我常问这样一个问题:“这个特殊方子的君臣佐使分别是什么?”大部分人都回答不出来,或者说丹参有丹参酮、人参有人参皂苷等,对心脑血管有很好的各类作用等,但就是说不出中医精华的君臣佐使。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古代医案?清代《未刻本叶氏医案》序:“后之学者,苟勿视为古人糟粕,而能深求其精义,无负叶老先生撰方之精心。”中医经过了几千年时间的考验,千万不能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妄下定义,轻易否定为糟粕。这点在中医的发展历史上留下了很大的教训,如五行学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被否定掉,现在重新被采用,一样的还有五运学说等。所以,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定要采取慎重的态度。我的想法是,自己搞不清楚的问题不要轻易否定,等待下一代人的智慧去研究。对于这个问题,国家已经表现出了明确的态度,近几年来出版的中医古籍里面,为了保持原著的精华,基本将所有内容都收编进书,包括精细的用量也没有删减,为后面的研究学者存有最原始的资料。
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好中医?一是多临床,二是多看书。清代徐士銮《医方丛话》“因积学而致然”一语,可谓要言不烦。盖医理深微,必须博览医书,互稽参考,旁通曲证,加以研究,探讨之功,始克有济。医理深奥,要深刻理解医理就要求我们必须博览群书,旁通曲证,用丰富的临床经验来论证理论,加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学到中医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