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学术传承团队

四、学术传承团队

(一)入室弟子

1973年前后,张伯臾接受上海中医学院64届毕业生郑平东、严世芸、何立人拜师,为首批入室弟子。在师徒相传的学术经验继承中,他们先后总结了张伯臾在诸多内科疑难杂症诊疗中的学术观点和丰富经验(《张伯臾医案》),以及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特经验(《中医中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经验》),并研制了“张伯臾治疗冠心病计算机程序”。严世芸、何立人在心血管疾病诊疗方面继承并发展了张伯臾的学术经验,尤其在心病治疗和高血压、血脂异常等诊疗方面提出了新的学术观点和形成诸多验方;郑平东则在肾病诊疗方面进一步继承发展张伯臾的学术经验。3位教授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并以名中医工作室为平台,继续传承和发扬张伯臾的学术经验,各有建树。

耄耋之年的张伯臾招收了硕士研究生蒋梅先和潘朝曦。张伯臾将他们视为关门弟子,耳提面命,倾心授业,毫无保留。两位学生在进一步总结张伯臾内科诊疗学术思想和疑难杂症临证经验同时,重点对张伯臾在心血管疾病和危急重症诊疗方面的重要学术经验进行整理继承,张伯臾“急病重肾”“心可受邪”“老年冠心以虚为主”,以及“益气温阳利水”治疗心力衰竭病、补法为主治疗胸痹、急病重肾等学术经验都得到了进一步传承。潘朝曦重点对张伯臾疑难杂症诊疗特色进行总结(“医中国手张伯臾”);蒋梅先则在临床上突出地继承和发展了张伯臾防治心力衰竭病的学术经验,创制验方“坎离方”取得良好疗效。

张伯臾带领弟子严世芸、郑平东查房

张伯臾为弟子潘朝曦、蒋梅先授业

张菊生是张伯臾子女中唯一学习中医的。自幼看着父亲诊脉处方,救治病患,耳濡目染,一同感受父亲施治获验的喜悦,使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以中医为业。张菊生学成后供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上海中医门诊部),也常陪同父亲去各处会诊疑难病症。因平时和父亲同住,工作之余可随时就难治病例向父亲请教,切磋治法方药。数十年相守相传,张菊生临证颇具父亲神韵。张伯臾仙逝后,诸多老患者追随其继续诊治多年,其所得父亲真传可见一斑。

(二)流派传承基地

2009年,丁氏内科流派传承项目在上海启动,张伯臾作为丁氏内科重要传人,被列入临床传承研究基地建设,由关门弟子蒋梅先任负责人。经过3年建设,目前已初步梳理了传承谱系,并形成以入室弟子及其学生为主体的传承团队,代表性传人为严世芸、郑平东、何立人、潘朝曦、蒋梅先和张菊生。通过资料收集、脉案整理、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优化和完善等,完成首轮建设。以下是张伯臾临床传承基地的传承谱系。

丁氏内科(张伯臾)传承基地铭牌

海派中医丁氏内科(张伯臾)学术传承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