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学方法

一、治学方法

童少伯一生致力于医学的研究,并在其领域取得突出的贡献,归纳童少伯的治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熟读中医经典,灵活运用

童少伯治热病,贯通“寒”“温”:探索融合六经及卫气营血辨证,用治热病重症。认为伤寒与温病,纵横交织本一体,两者方论,各有偏重专长,只有融会贯通,方能左右逢源于临床。

愈杂症,遥溯《千金》:童少伯在临证中悉心探索《千金》组方之杂,观察其临床之验,以为探索治疗疑难杂症的重要途径。几十年来得力于《千金方》治疗无数难症痼疾,尤其是证情错综、虚实寒热混杂之证,选用《千金》方剂化裁,治疗每能切中病机。

(二)治学尚实,重在实践

主张寻本溯源是童少伯治学的一大特点。童少伯自习业以来,六十余载笃诚勤奋,手不释卷,精研经典,博览诸说,还旁涉西医学和其他学科,得益于他山之石。读书勤于思考是童少伯治学的又一特点。他认为读历代医家之书,不能盲从。如不假思索地兼收并蓄,难以学得真谛。

注重临床实践,从实践中逐渐形成积累资料、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综合资料五步严谨的科研方法,于1960年出版专著《慢性肾炎的中医理论和疗法》,书中附100例病例分析,总结了慢性肾炎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规律。

《慢性肾炎的中医理论和疗法》书影

(三)辨证论治从临床实际出发,遵古而不泥古

童少伯认为辨证论治的主要精神,是要求我们一切从临床实际出发,针对各个不同病例的不同情况,给予我们如何进行具体分析和具体处理的方法,并非要求我们墨守成规地拘泥于古代的某方、某法,此即“方以制法,法以制宜”。例如对慢性肾炎水肿的治疗,主张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灵活应用,不能套用古方,泥用成方,特别是攻泻剂的应用,必须慎重,只有在标急于本、万不得已之时,才考虑应用猛烈的攻泻之剂。

(四)崇尚中医,不排斥西医

开创肾脏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先河,认为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是症状、舌、脉,而在患者缺乏明显的症状和舌、脉改变时,单纯地依靠望、闻、问、切四诊为收集资料方法,似嫌不足。此时需借助西医的实验室检查。例如慢性肾炎的水肿阶段,可见血浆白蛋白的下降和胆固醇的上升,在这阶段的辨证,由于症状明显,易于掌握;而至水肿消退,一般症状消失后,辨证就较困难。此时根据其血浆白蛋白和胆固醇尚未恢复,而仍作为脾肾阳虚的辨证,给予党参、肉桂、白术等温肾健脾益气之剂,发现对血白蛋白和胆固醇的恢复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