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临证特色概要
(一)观色望形,细察秋毫
朱氏擅于望诊,对钱乙等医家的“望面色、审苗窍”有特殊体会。在望诊中尤其注意观察面部、舌唇、咽喉、二便等的变化,以此鉴别寒热虚实之真假。朱氏察舌不仅观察舌质的色泽、形态,舌苔的色泽、厚薄、润燥、腻腐等,还注意唇部的润燥,唇舌合参。朱氏临证,每细察鼻咽,认为急慢性鼻咽炎是小儿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鼻咽部位隐蔽,且该病症状易与邻近器官的症状相混淆,故常被人忽视。指出鼻咽部病变还可能导致结缔组织、变态反应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疾病。
朱氏还非常重视对排泄物的观察,对腹泻患儿必细察大便的质、量、色变化,并结合便次与全身情况以判断证情。对小儿皮疹的鉴别诊断,朱氏颇有经验。如猩红热皮疹按之即退,抬手后皮肤上可见清晰的五指印痕。麻疹出疹后则必细察鼻准处有无疹布,若周身痧疹密布,而鼻准无疹,为疹出不彻,可为内陷之预兆;若鼻准有疹,全身皮疹稀疏者,提示疹已透发。
(二)闻声辨音,详审证候
朱氏临证必闻小儿语声之强弱,啼声之抑扬,咳声之清浊,并结合望诊、问诊、切诊,详审证候,以辨寒热虚实。咳嗽为小儿常见症状,咳声重浊沉闷,多因寒湿为患;咳声不爽,咳毕有清咽声,多为痰热所扰;咳声清爽无痰,多为燥咳;咳声连续不断,咳尾有一特殊吼声,为百日咳;咳声低怯、断续,多为病久肺虚;咳声嘶哑如犬吠,可见于白喉患儿等。
朱氏闻小儿啼哭尤多心得。哭声尖锐刺耳,多提示有疾病发生。如每在乳食前后啼哭,多与口腔疾病有关;哭声嘶哑,伴呼吸不利多为咽喉疾患。不明原因的夜啼,中医辨证有脾虚、积热、多惊、伤食等。
(三)诊治儿童支气管哮喘临证思路
朱氏认为目前儿童哮喘就诊患者中,反复和慢性咳嗽以及肺部听诊呼气延长的病例较多,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哮喘患儿缓解期治疗的优势,主张给予积极扶正的方法,从而逐渐提高抵御外邪侵袭的能力,减少疾病复发。
自拟抗敏通窍方(乌梅、防风、甘草、细辛、辛夷、苍耳子、白芷、川芎)、清热利咽汤(四季青、蒲公英、黄芩、青黛、玄参、桔梗、牛蒡子、生甘草)临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朱氏认为治疗的关键在于辨证正确。寒喘宜温肺散寒,化痰平喘;热喘宜清热宣肺,化痰平喘。若哮喘反复迁延,则往往由肺及肾,出现肾阳虚或肾阴虚证候,治疗时应兼温肾阳或兼滋肾阴。
(四)治疗小儿咳嗽的经验
根据鼻炎、咽炎及气管炎等病因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治法。提出:风邪犯鼻,当速祛风;邪热恋咽,首当清热;外邪束肺,当辨寒热。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不密。肺合皮毛,开窍于鼻。若外感风邪,犯及鼻窍,可直接影响到肺气的宣散和肃降功能,而表现为鼻塞、流涕、打嚏、咳嗽等症。治疗当以祛风通窍为法。常用祛风通窍汤,药用:细辛、白芷、辛夷、苍耳子等。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乌梅、甘草、防风三味药均有抗过敏作用。
肺主皮毛,而咽喉又为肺之门户,若外邪热毒随口而入,壅遏咽喉而致咽干、疼痛、咽痒,痒甚则咳嗽等症。治疗当以清热利咽为法。常用清咽汤,方中以四季青、蒲公英为主药,配以黄芩、甘草更助清热之力;桔梗、牛蒡子、玄参等清热利咽。胃肠脆薄者须顾护脾胃,保安中州。
朱氏认为“凡外感咳嗽初起,邪在肺卫皮毛,当以轻而扬之,切不可过早使用寒凉滋阴之药,以防闭其肺窍”。临床小儿发病时易寒易热,多为寒热夹杂证,故在治疗上常寒温并用,不可轻投苦寒之药,唯恐遏邪在里;慎用辛温发表之剂,以防劫汗伤阴助热,汗多表虚,卫气失固,病反不易解。
(五)辨治杂病的经验
朱氏擅长诊治儿科杂病,如小儿伤食发热、荨麻疹等。认为伤食发热的治疗必须以消食导滞通腑为主,发汗散热为辅。
明王肯堂《幼科证治准绳》云:“小儿之热……与火风湿痰食,各当详之。”如只顾发汗解热,则高热亦不易退。遗尿则治拟温补肾阳,固摄下元。《甲乙经》说:“虚则遗溺。”《诸病源候论》也说:“遗尿者,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也。”由此可见,遗尿与肾及膀胱有关。因肾主封藏,开窍二阴,职司二便,肾与膀胱相表里,肾气不足,肾阳衰微,膀胱不约而致本病。自拟五子汤,使膀胱开阖有节,遗尿自愈。
荨麻疹属中医学“瘾疹”范畴。风团大色红且有硬感者多因食膏粱厚味、海鲜动风之物,脾胃积热兼感风热邪毒,郁于肌表,使毛窍阻闭,不得宣泄,久郁不解,伤其阴血所致。治疗应加入活血祛瘀之品。
(六)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及冬病夏治外治疗法
工作室以反复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病毒性肺炎为主攻项目,在上海处于领先地位。
冬病夏治外治疗法
以补肾固表为主防治反复呼吸道感染。内服和外敷并用防治支气管哮喘。气雾吸入,外敷和内服一方二用防治病毒性肺炎是特色。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已研制成多种系列的中药制剂,包括:宣肺合剂、寒咳合剂、开肺合剂、敷贴2号、敷贴5号、补肾固表冲剂及中药超声雾化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