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术思想

二、学术思想

1.强调经方的联合使用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情,小儿科的主要服务对象大多是家中的独苗,考虑到这一社会因素,唐氏以“只许成功,不能失败”为基本原则开展各项临床诊治工作。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及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唐氏总结出儿科诊疗重点在于:热要退;咳、喘要止;吐、泻要停;呼吸道感染率要降低。经过十余年临床实践,唐氏总结出固表方、肺喘方、疏解方、消导方等适用于小儿肺系、脾系、肾系、心理疾病的临床效方。

(1)固表方功效健脾益肾,固表止汗。主治小儿外感后多汗,内生积滞。小儿表虚,腠理不固,汗孔开泄,易感风寒,故治以益气固表止汗;小儿脾常不足,为生疾之源,积滞内生,遂治以健脾化痰消积。该方取意玉屏固表,六君健脾,牡蛎散止汗。临床中随证化裁,阴阳两分,每收奇效。

(2)肺咳方功效宣肺化痰,止咳平喘。主治咳嗽、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唐氏紧扣肺与大肠相表里之源。方中麻桂各半汤、大小青龙汤、白果定喘汤、泻白散,上宣肺气;以一捻金、牵牛子下清大肠,釜底抽薪,以保肺金。寒者重用黑附块、白附子;热者以白虎清解。

(3)胃肠疾,善用仲阳先人之七味白术散化裁,重在通、消二字。唐氏认为病不瘥,胃不醒,唯有探清病因,治病求本方可醒胃。

(4)肾之疾,唐氏认为小儿肾病多为邪毒所致,血热、瘀毒多病机之本,早期以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为主,中晚期佐以益气活血,并注重将利尿贯穿始终。

(5)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心理之疾,常因小儿心、肝有余,肺、脾、肾三脏不足引起。因此当从肝论治,同时补益肺、脾、肾三脏。方常用丹栀逍遥散合甘麦大枣汤、天麻钩藤饮,治以平肝息风,重于安神。

2.创新、改革中药煎服法及患儿首诊医嘱单 根据小儿中药服用与成人的不同,并考虑到小儿可能无法接受中药药味等特别因素,唐氏将服药方法改为1剂药服用2日,每日服用4~6次,每次3~5汤匙。如果药味较苦,小儿无法纳入,可以放少许蔗糖。通过服法的改变,可以提高患儿服药的依从性,从而显著提高临床中药的疗效。并且此法可以减轻家长给患儿喂药时的负担,可谓一举多得。

3.倡导儿科防护新理念——重护理、治未病 小儿素体表虚,腠理不固,易感风寒,护理时要注意避免感受寒邪。汗孔开泄,应避免邪从汗孔侵袭入里,以免加重病情。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等肺系疾病与“痰”的关系密不可分,护理注重清痰利肺,保持气道通畅。如若不慎致使痰塞气道,则易导致病情加重及病程延长。小儿脏腑娇嫩,疾病容易传变,故在治疗中应尤注意“治未病”,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让小儿能够免于疾患困扰,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中药煎服方法

4.展现中医优势、特色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唐氏注重充分展现中医优势、特色,强调治疗过程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药物无害性,极少使用抗生素,临床中所遇到的数千例患儿的治疗当中均以中医中药为主治疗,疗效甚佳。